讓內蒙古“糧倉肉庫”更豐盈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內蒙古通遼市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凝心聚力辦好兩件大事,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奮進之年。
75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通遼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輝煌成就。本報即日起開設《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全面展示通遼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現全市上下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通遼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75載櫛風沐雨,75載春華秋實。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牧業是固國富民的戰略產業。75年來,通遼市農牧業走過輝煌發展歷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不斷“升級”的農牧業大市正向著農牧業強市邁出鏗鏘步伐。
種好“通遼糧” 豐盛“中國碗”
金秋九月,通遼大地田疇似錦、大地流金,處處是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在開魯縣小街基鎮先鋒村的耐密宜機收玉米新品種選育及高產耐密植精準調控技術與推廣示范區,無人機正在進行飛防作業。看著豐收在望的玉米,村民劉建強感慨不已:“現在種地采用的是密植技術,畝株數達到6500株左右,產量比原先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
通遼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在國家項目的支持下,通遼市玉米小面積示范田最高產量1439.40公斤/畝,千畝方最高產量1246.65公斤/畝,萬畝片最高產量1183.47公斤/畝,分別創造了東北春玉米和自治區小面積、千畝方和萬畝片最高單產紀錄。
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重大責任,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建高標、強科技、重服務、提單產、擴總量,持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多年來糧食產量穩定在180億斤以上。2023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189億斤,占全區總量的23.88%、全國的1.36%。其中,玉米產量181.9億斤,占全區的28.6%、全國的3.1%。2024年,全市推廣玉米密植高產水肥一體化面積661萬畝。
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通遼市始終堅持調結構、促轉型,全力推動糧食單產再提高,高質量打造“內蒙古糧倉”,讓“中國碗”裝上更多“通遼糧”。
通遼肉牛好 通遼好牛肉
日前,第十七屆(2024)牛業發展大會在通遼舉行。來自國家和自治區有關部委廳局、兄弟省區市、國內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的領導,國內的肉牛產業專家學者、行業協會負責人和有關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共襄中國牛業發展盛舉、共話中國牛業振興盛事。
通遼市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輸出基地,有著“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譽,發展肉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通遼市堅持世界眼光、地區優勢,將肉牛產業作為全市主導產業來抓,量質并舉、速效并重,舉全市之力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據行業統計,2023年,全市牛存欄達385.8萬頭、出欄140萬頭、牛肉產量2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04%、11.37%、13.36%,種質資源、養殖規模、交易數量、品牌價值等各項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持續抓好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22—2025年)》《扶持政策》落地見效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考察調研,印發了《2023年通遼市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通遼市2024年全面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行動方案》,明確了任務目標和主要工作,方案配套10個子方案,形成“1+10”肉牛產業年度工作體系。
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整合投入涉農項目資金9.65億元,形成政策疊加效應。強化金融支撐,全市“惠農e貸”“肉牛創業貸”等肉牛產業融資產品近40種,肉牛產業貸款余額231.9億元,同比增長25.2%,增速高于全市貸款增速10.5個百分點,有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品牌是農牧業發展的核心標志,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重要引擎。在2023年7月召開的中國·通遼區域品牌聯合發布會暨招商推介大會上,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通遼農品”正式亮相。品牌廣告語為“生態通遼、綠色農品”,表達了通遼農畜產品通過“通達遼闊”的道路通往千家萬戶的美好愿景。
千里沃野,疊翠流金,“糧倉”更實,“肉庫”更足。通遼市將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糧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持續提升重要農畜產品綜合生產能力,讓“中國碗”里的“通遼糧”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