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地理標志產品 加速地方經濟發展
地理標志是重要的知識產權類型,也是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重要支撐。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地理標志直接產值達到了9600億元,實現四連增。其中,來自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131個地理標志產品和408件地理標志商標的年產值達到了97億元。在近日北京舉辦的2024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世界地理標志品牌分銷服務大會上,多地參會代表介紹了當地地理標志產品現狀及如何助力地方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
北京:增強首都區域特色品牌效應
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地理標志作為重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象,既是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產業發展進步的引擎,保護和運用好地理標志,能夠有力推動產業創新融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構建首都經濟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北京通過在全市開展一系列地理標志培育和保護工作,推動地理標志與特色產業發展有機融合,首都區域特色品牌效應明顯增強。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堅持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建設,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貫徹落實,不斷完善地理標志保護工作機制。舉辦知識產權保護與農業創新發展論壇,組織“牛欄山二鍋頭”“平谷大桃”作為北京市地理標志產品代表,參加陜西楊凌農高展,充分利用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重大展會平臺,有效擴大北京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
此外,北京市開展地理標志保護專項行動,積極研究跨境電商平臺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在產品生產和流通等環節查處濫用、冒用、偽造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等各類侵犯地理標志權的行為,形成了由政府主導、企業自治、行業協會自律、執法部門監管的保護模式,不斷提升保護效果,向全球投資者充分展現首都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決心。
山西:大力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和運用促進工程
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武小勤介紹,近年來,山西省大力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工程和運用促進工程,發展地理標志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截至6月底,山西省共有地理標志商標116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8件,其中“山西老陳醋”“吉縣蘋果”入選第一批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名錄;“吉縣蘋果”“萬榮蘋果”“平遙牛肉”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籌建名單;“大同黃花”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隰縣玉露香”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實施名單。這一系列地理標志正以獨特的品質特點宣傳著山西的物產,傳播著山西的文化,也提升著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以“大同黃花”為例,全市種植規模達26.5萬畝,年產值達22億元。研發產品種類六大系列超百種,全產業鏈直接經濟效益超過40億元。僅“大同黃花”一項,就為主要產區常住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4100余元。在“大同黃花”這個金字招牌的引領下,大同積極拓展農業、文化、旅游三產結合,建成黃花主題公園,打造火山黃花田園綜合體,拓寬了黃花產品銷路,提升了品牌價值,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去年,“大同黃花”獲評中部四省(鄂晉皖贛)地理標志品牌培育創新大賽金獎,“做強黃花產業,做優品牌經濟”入選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地理標志筑籬計劃、挖潛計劃和強基計劃,進一步完善地理標志運用促進支撐體系,全面推動地理標志與山西省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助推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發展。”武小勤說。
新疆英吉沙縣:杏系列產品研發創新不斷強化
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張斌介紹,英吉沙杏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為當地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還促進了產業規模的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增強、產業鏈的完善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英吉沙縣已有400多年杏栽培歷史,英吉沙杏是鮮食、制干等多種用途的兼用優良品種,也是杏醬、杏罐頭的優質原材料,英吉沙也由此成為知名的“中國色買提杏之鄉”。
近年來,當地以“英吉沙杏”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不斷壯大,進一步強化杏系列產品的研發創新;各種經濟主體和廣大果農積極參與林果產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包裝、運輸和貯藏保鮮,逐步形成特色鮮明、主業突出的林果業產業集群優勢。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和市場流通組織促動,當地杏、蘋果、梨、新梅等果品的加工轉化能力和水平加快提升。今年,英吉沙縣林果總面積達到了33.42萬畝,預計林果業總產量10.29萬噸,總產值7.13億元,其中英吉沙杏17.75萬畝,產量6.19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
張斌介紹,目前,“英吉沙杏”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縣城已建成杏花園、杏子特色小鎮、民俗風情街等建筑,并定期舉行杏花節、賽杏會,發展出“色買提、冰山玉珠、神戀、亞曼滋”等各具特色的杏系列產品品牌,以及“喀鄉圣果”“優悠杏”兩大品牌及“小小的我”系列產品,包括杏肉、杏仁、杏仁油等十幾個品種。
湖南湘西州:全鏈條推進地理標志建設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秘書長向邦偉介紹,近年來,湘西始終堅持一盤棋謀劃,全鏈條推進地理標志建設。
對湘西地理標志進行摸底,建立地理標志資源信息庫,按照“申請一批、培養一批、挖掘一批、用好一批”的思路,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梯度培養和申報;充分利用世界知識產權日、知識產權進企業等宣傳活動,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組織酒鬼酒、古丈毛尖地理標志產品參加第30屆陜西咸陽楊凌農業高科技展覽會。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古丈毛尖”“酒鬼酒”“瀘溪椪柑”出口至“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湘西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了《湘西州開展“一縣一品一區”創建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方案》,對加強地理標志資源挖掘、完善地理標志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地理標志保護力度和提升地標轉化運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湘西自治州知識產權資助管理辦法》,對地理標志運用保護培育工程項目進行立項資助。
截至目前,全自治州共有地理標志31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數達337家,地理標志使用覆蓋率83.9%,相關產值達70余億元。特別是在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關于茶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中,全州已有的8件茶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在2023年度產值達到34億元,19.5萬農戶因茶受益,茶農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古丈毛尖”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二批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進一步提升了地理標志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此外,作為中國黃金茶之鄉、 中國有機茶之鄉,湘西孕育了湘西黃金茶、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古丈紅茶、永順莓茶等 5 大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已列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第二批保護名錄。
廣東:積極推動地理標志與特色產業融合
廣東省地理標志協會秘書長陳勁松介紹,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認為“地理標志是金字招牌、無形資產,要久久為功、深耕細作。”,近年來,積極推動地理標志與特色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9年,廣東省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2022年順利通過驗收并被確定延續開展第二批改革試點,工作經驗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一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使用核準改革試點典型經驗做法。此外,《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廣東省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服務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發展地理標志產業實施方3案》,為廣東進一步發展地理標志產業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以及全國首部綜合性地理標志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地理標志條例》,助力廣東地理標志產品工作。
截至9月,廣東累計獲批地理標志產品164個,累計注冊有效地理標志商標145件,獲準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市場主體超1700家。廣東新會、廣東羅定、化橘紅、英德紅茶、鳳凰單叢(樅)茶、白蕉海鱸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鳳凰單叢、吳川月餅、英德紅茶等10個地理標志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清單。廣東鳳凰單叢茶入選中泰“3+3”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清單。鳳凰單叢(樅)茶、莞香、新會陳皮等7個地理標志產品被列入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