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用“千萬工程” 共繪城鄉融合發展新圖景
9月20日晚7點30分,夜幕降臨,在絢麗的燈光效果之下,“學用千萬工程 禮贊豐收中國”“城鄉融合 共享豐收”在震旦大樓外立面上交替出現。黃浦江邊,30位駐村指導員、村書記、農民代表、人大代表,還有眾多市民在現場共同見證2024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主會場活動的開啟。
9月22日(農歷秋分)是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農民齊聚慶豐收的聯歡會,也是全民參與享豐收的嘉年華。今年,上海聚焦“學用‘千萬工程’禮贊豐收中國——城鄉融合,共享豐收”主題,首次將主會場活動搬進市區,選址浦東新區世紀公園音樂廣場,讓城鄉居民更加全面、快捷地關注、參與豐收節。
慶豐收活動分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個篇章,發布多個硬核農業科技成果,彰顯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上海力量,也有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推薦,邀請更多市民走進鄉村、愛上鄉村,還有琳瑯滿目的優質地產農產品及非遺體驗攤位,讓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走上市民餐桌。
“作為大都市里的稀缺資源,鄉村正發揮多元功能復合,逐漸成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載地、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將緊緊圍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穩定安全供給,全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進一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擘畫超大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新圖景。
做強“農業芯” 成果服務全國
上海堅持國家戰略牽引,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高端示范引領,不斷優化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生態,涌現出一批農業科研成果。
來到產業鏈最前端,種源被視為農業的“芯片”。作為全國稻米消費的高地,上海高品質育種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的測序與解析,水稻雜種優勢解析、功能基因挖掘以及以導航育種為代表的現代育種技術也有長足發展,有效助力全球育種進步。
在本次慶豐收活動上,“申優28”“嘉禾優175”等優質水稻品種發布,成為春耕篇的一大亮點。“申優28”是上海第一個國審雜交粳稻品種,具有稻米品質優、高產穩產、抗稻瘟病等特性,經農業農村部專家組織實割測產驗收,平均畝產868.7公斤,是上海地區單季晚稻產量最高紀錄保持者。
在種子工程技術上,科研人員建立起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解決了親本質量差、制種效率低、產量低和效益低的重大難題。“我們在制種的各個環節配置農機,全程機械化率達到90%,節省了一半的勞動成本。種子價格低了,農戶愿意種,種子公司也有動力推廣銷售。”上海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曹黎明說。
2024年4月農業農村部確認“申優28”為超級稻,它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粳粳型雜交的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已超過30萬畝。隨著制種面積擴大,預計明年有望突破40萬畝甚至更多。2023年,在申優系列雜交粳稻研究過程中誕生的“雜交粳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上海粳稻研究在全國主要農作物發展中發揮了支撐作用。
“嘉禾優175”是利用秈粳交和基因組學等技術聯合選育而來,在長江中下游可作一季中稻種植,也可作單季晚稻種植的特優質秈粳雜交新品種,長勢長相、豐產性、抗病性等綜合表現優良,在實現超級高產的同時,米質達到部標二級米的標準,2023年11月通過國家級新品種審定。
目前,它在上海、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等地正進行多點示范,為大面積推廣做好準備。該品種生產的大米已由上海荃芯農業帶回上海市場,服務廣大市民消費。
餐桌上較為常見的蔬菜西藍花,育種也有了突破。它原本是舶來品種,生產用種長期嚴重依賴進口,國內缺乏優質的雜交品種,生產上亟需耐寒性強、抗病性強,適宜本土栽培的品種。
市農科院牽頭實施國家西藍花育種聯合攻關課題,經過十多年科研攻關,成功育成適合長江流域栽培的自主知識產權西藍花品種“滬綠70”。因抗逆優質、適應性強、商品性好,該品種受到長江經濟帶主產區種植戶的喜愛,以及主銷區消費者的青睞,在湖北、浙江、江蘇、安徽、河北、甘肅、河南等地均有示范種植。
最近,市農科院與湖北隆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成果轉化合同,該品種標的金額為500萬元,創下國內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種轉讓費新高。預計未來六年內,在我國推廣面積可達10萬畝次,十年內將達到30萬畝次,將部分替代市場現有的進口品種。
好種子是源頭,要轉化為好產品,中間的產業化路徑,是實現育種價值的關鍵所在。圍繞這一目標,上海正加快種源農業布局,計劃培育5—8家行業領先的特色優勢種業企業,依托“張江種谷”、上海農業科創谷、長三角農業硅谷建設,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種業產業孵化基地。
目前,上海已有持證種業企業158家,5家企業、3家專業化平臺入選國家種業陣型,“育繁推一體化”企業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6家,上市企業2家。上海中科荃銀牽頭的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2023年被評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標桿聯盟;上海惠和種業公司“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高質量發展管理模式獲得2023—2024年上海市質量金獎。
數字賦能 農業有質也有智
“小農業”里蘊藏“大世界”,建設農業強國更加強調的是在全球農業發展方向的競爭力和引領力。匯聚人才、科技等要素的上海,正立足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供給側發力,需求側做文章,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創新生態。
投資促進方面,相關工作成效顯著,投資領域不斷拓展,項目數量不斷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布局不斷完善,全市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工作進展穩定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從過往數據來看,上海農業農村領域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活躍感”持續走熱。2023年全年農業農村完成投資首次突破200億元。
今年2月的2024上海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大會上,相關部門就表明決心:要瞄準行業龍頭、獨角獸、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等企業主體,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點對點精準招商。
在豐收節現場,市農業農村委和同濟大學、市農科院、中鐵一局、北京微普宏福、農行上海市分行、中電工程華東院、上海儀電集團、商湯科技等簽訂合作發展框架協議,立足上海自身優勢和產業特點,從頂層設計出發,充分發揮合作各方在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等方面的特色優勢,共同提升上海智慧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和品牌農業。
從投融資到技術研發,再到成果運用和轉化,發展高質量農業是個長鏈條、多環節的過程。這幾年來,在多方緊密協作下,一些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成果,已經逐漸飛入百姓家。
比如,農產品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申農鏈”溯源碼。此前,上海農業領域已經開展“申農碼”應用。基于農事生產數據上報,實現優質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今年,“申農碼”升級到了“申農鏈”,市農業農村委、市數據局、各涉農區基于上海市政務區塊鏈底座,協力打造了“區塊鏈+優質農產品”(申農鏈)應用場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為生產力注入新動力,構建可信、透明、高效的數據共享與追溯機制。
經過相關技術驗證和儲備,“申農鏈”首先在西瓜這一農產品上落地,聚焦“南匯8424西瓜”地理標志范圍,實現38家農業生產主體全覆蓋。之后,金山小皇冠、馬陸葡萄等農產品也陸續上鏈。
市民用隨申辦、支付寶或者微信掃一掃,就可以看到產品相關信息,實現優質農產品從種源、種植、采收到認證、監管等的全過程追溯,讓生產者有更多獲得感,政府部門管理更高效,市民也能夠明明白白消費。
城鄉共富 實現“美美與共”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
近年來,上海結合農戶自身條件和增收致富需求,選擇合適的聯結紐帶,探索城鄉融合發展利益共享分配,推動城鄉共生、共同繁榮的融合發展模式。
活動現場的城鄉融合發展共享儀式,給出了生動的實踐案例。比如,良元聯合體與聯合體成員代表共享聯合體分紅,實行“定制+分紅+保障”的收益分配模式,通過訂單式生產、收入二次分配等方式,提高了農業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國企、民企也與村集體牽手,讓鄉村價值得到系統性開發。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清美集團,浦東新區腰路村全力發展蔬菜產業,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區。隨著清美工廠、清美基地、清美鮮家、清美公寓等項目落地,腰路村村民有了更多就業機會,打造了一條以“薪金+租金+二次分配”的農民增收渠道。
石湖蕩鎮與國盛集團開展了以“浦江之首”為支點的鄉村振興深度合作,合力建設“浦江之首1800畝·生態人文鄉旅融合社區”,打造“蕩里有米”IP和“蕩里有米產業社區”,利用鄉村閑置資產、老舊資產打造農文旅業態,帶動新老村民創業與就業,讓村民與創客實現了“雙向奔赴”。
產業發展,鄉村也就“活”了起來。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下,滬郊鄉村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讓城里人愿意走進來、留下來。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擁有各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點位799個,接待游客超過2100萬人次。
今年豐收節活動當天,2024上海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同步推出,向城鄉市民發出誠摯邀約。10條精品線路遍布全市9個涉農區,基于地域文化及產業特色進行主題劃分,包括生態鄉村、樂動鄉村、藝術鄉村、稻米探索,以及尋鄉美食之旅五大類,串聯起當地自然風光、歷史人文和現代農業產業。
比如尋鄉美食之旅,作為市級線路,它跨涉上海多個區,涵蓋嘉定愚農莊園、嘉定瀝江生態園、青浦花田里、青浦聯怡枇杷樂園、松江云間客棧、松江八十八畝田等點位,向市民推介地道本幫、舌尖美味。
通過這些線路,游客不僅能體驗到鄉村自然之美,還能參與各類農事體驗活動,親身體驗農耕文化,感受宜居宜業宜游的上海特色鄉村風貌,共享鄉村振興發展成果。
美味為引 共促節慶消費
當前,上海正進一步促進商旅文體展聯動,吸引擴大消費。市民最為日常的“吃”,成為很好的引子。
近年來,上海聚焦促進消費,加快推進品牌強農,提升農產品價值,培育南匯水蜜桃、松江大米等15個區域公用品牌和清美、松林等26個企業品牌,組織參加綠色食品宣傳月、有機博覽會等活動,設立“魚米之鄉”、西郊國際農產品展示直銷中心等市場專區,促進農戶有效對接市場,提升優質農產品價值,促進農民增收,讓市民便利購買更高品質的農產品。
今年豐收節,也將促消費作為節日活動的重頭戲。聚焦中秋、國慶“雙節”消費旺季,開展融合線上線下、貫通多元場景的促消費活動,讓更多優質的農產品出村進城,走上市民餐桌。
主會場廣場邊的銀杏大道設立了豐收市集,來自9個涉農區的農業經營主體、涉農國企和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海洋大學等多家主體參與,帶來了地產農產品、鄉土特色食品、鄉村工匠和非遺傳承、科研成果、鄉村振興金融產品等,并開展現場體驗活動。
攤位上產品琳瑯滿目,既有崇明大米、施泉葡萄等市民熟悉的地產品牌農產品,也有藏紅花面膜、南匯水蜜桃果啤、稻米手工皂等深加工產品。
上海現代農業產業園(橫沙新洲)展位上,展出了稻鱉共生立體種養的生態大米和甲魚。目前園區已打造出上海面積最大的稻鱉共生立體種養基地,總量超過9000畝。9月23日,園區萬畝生態和有機水稻開鐮,收割以后進行晾曬、烘干和篩選,并采用國際先進加工設備,全自動化精控技術加工成優質大米。
在上海海洋大學展位上,白殼的大閘蟹——“白玉蟹”引得不少市民稱奇。2016年,吳旭干教授團隊在上海崇明和江蘇興化首次發現了白殼扣蟹,經過篩選親本蟹、構建育種基礎群體等連續四代選育,形成穩定的品種,目前已有500畝的養殖面積。
展位工作人員介紹,和普通螃蟹相比,白玉蟹的肉質偏甜。團隊投喂了精心研制的飼料,蟹黃蝦青素含量更高。之后,團隊將通過基因組選育技術,加快育種研究的步伐,選育出體型更大的白玉蟹,讓更多消費者品嘗到這口鮮味。
“今天逛市集,刷新了我對上海鄉村的印象,以后有機會跟家人多去轉一轉、看一看。”逛公園偶遇市集的陳女士說,瀏覽了一遍現場展板,她深刻感受到上海農業的蓬勃發展和鄉村的嶄新面貌。
據悉,聚焦“金秋消費季”,活躍城鄉市場,“豐收市集”將持續至9月30日,讓市民一站式買到地產好物,近距離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最新成果。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