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浙菜飄香全國,還需加點什么“料”?
對于中國人來說,剛剛過去的中秋,是屬于家庭的節(jié)日。一輪明月,一張豐盛的餐桌,甜糯的藕、肥美的蟹、時令的蔬菜,讓團圓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最是煙火慰平生。一個“吃”字,看似事小,實力了得,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是拉動消費的重要行業(yè),內含著文化傳承,也可以成為“城市名片”。
瞄準美食經濟,浙江正拉開“陣勢”。
眼下,由省商務廳牽頭起草的《關于促進浙江省餐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正在醞釀。不久前,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等10部門印發(fā)《關于打造“味美浙江·百縣千碗”工程升級版的實施意見(2024-2026年)》,提出努力建設全國美食文化高地。
全省最能吃“辣”的衢州,打出“辣經濟”品牌,兩個月前剛剛開出一條匯集全國經典辣味的美食街;萬物可“醉”的紹興菜,依靠黃酒布丁、熟醉蟹等爆款,吸引了一大批年輕食客;“鮮”氣飄飄的臺州菜,加快“走出去”步伐,逐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打開局面……
經濟大省研究“吃”,背后有何考量?讓浙江菜飄香全國,還需加點什么“料”?
百縣千碗,各有獨特之味
“秋天到,貼秋膘!”近日,在杭州舉辦的“味美浙江·百縣千碗”進社區(qū)中秋美食市集上人潮涌動。
攤位上,擠擠挨挨地擺放著來自各地的特色風味:寧波的蜜楊梅、年糕胖,麗水的鹵麻鴨、高山油燜筍,紹興的西子團圓餅……琳瑯滿目的浙菜,挑動人們的味蕾。
“帶一個胃根本不夠用!”“誰說浙江是美食荒漠?明明是綠洲啊!”市民游客紛紛發(fā)出感嘆。
川魯粵淮揚,閩浙湘本幫。長期以來,浙菜雖為八大菜系之一,卻總給人標識性不強、特色不鮮明等印象。甚至,因種種原因,西湖醋魚等杭幫菜,屢遭網友“難吃”等吐槽。
“浙江菜系流派眾多,既有杭幫菜、甬菜、甌菜、越菜等傳統(tǒng)菜系,也有如今聲名鵲起的臺州菜、衢州菜等。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傳統(tǒng),有魚米之鄉(xiāng),也有東海海鮮、山地山珍等,不同的物產、風土人情、烹調技法等孕育不同特色,這也使得浙菜很難擁有統(tǒng)一的風味。”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廚藝學院院長金曉陽說,此外,浙菜講究“四季分明、不時不食”,原料遵循季節(jié)時令,口味注重清鮮脆嫩,菜品形態(tài)清雅秀麗,相比濃墨重彩的川湘菜,淡雅如斯的浙菜也較難在第一時間吸引食客目光。
比如臺州,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典型。海上漁民做菜無需過多技巧,滾水清煮,適當加上鹽和蔥姜便可出鍋,因此,臺州菜中的海鮮,帶著大海的清新自然,肉質鮮嫩,味道鮮甜。
再如紹興菜,多用醬料、黃酒,造就了獨有的糟醉風味,湖州的青山秀水間,則誕生出了油燜筍、腌篤鮮等山珍美食……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yè)是惠民生、促消費、穩(wěn)就業(yè)的重要領域,近年來隨著旅游、消費等場景轉換,餐飲更成為不少地區(qū)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動能。”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兩年來,為了打響浙菜品牌,浙江也下了不少功夫。
去年以來,省商務廳多次組團跑到重慶、西安等地研究美食推廣,并推出“味美浙江”餐飲消費歡樂季系列活動,也已牽頭制定促進浙江省餐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舉措,從政策端發(fā)力,讓浙菜“破圈”。
“‘味美浙江’餐飲消費歡樂季于去年首啟,是近年來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餐飲盛會,也是重要的擴消費平臺載體。”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首場活動4天內吸引人流超25萬人次,交易金額超1700萬元。
經濟大省為何如此重視“吃”?
對于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的浙江來說,美食一頭連著地域文化、城市印象,一頭撬動著消費、文旅、就業(yè)等,可以說“美食一子落而滿盤活”。
據悉,2023年浙江實現餐飲收入3662億元,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實現餐飲收入1900億元,同比增長7.3%,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個百分點。
從全國范圍看,隨著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等相繼出圈,通過美食掀起城市的“私域流量”,已成為不少地方提振消費的一大法寶。浙江各地也紛紛“摩拳擦掌”,打出一套“舌尖”組合拳。
今年2月,從臺州起家的新榮記,在日本東京開出首家海外分店。社交平臺上,不少華人因品嘗到熟悉的沙蒜豆面、大黃魚而驚嘆連連:“在日本吃到了正宗的家鄉(xiāng)菜!”
“目前,僅在上海扎根的臺州菜餐廳已達1300余家。作為浙江菜系之一,臺州菜能‘走出去’,離不開本身的獨特風味,也與省市對餐飲業(yè)的重視和支持密不可分。”臺州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董杰介紹。今年,臺州還將深化“世界美食之都”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不止于此。近日,杭州修訂了《推進杭幫菜高質量發(fā)展十大行動》,通過系列獎勵政策扶持杭幫菜企業(yè),提升杭幫菜品牌;今年,寧波發(fā)布了“寧波菜推廣三年行動計劃”,力爭3年新增100家寧波菜品牌店……
胸懷雄心,期待浙菜的香氣越飄越遠。
高手過招,創(chuàng)新美食打法
“吃”的宇宙里,風味重于一切。
“今天的年輕人樂于嘗鮮,口味偏好、聚餐形式都有很多變化。如何在保證菜肴‘色,香,味,器,形’一個都不能少的前提下,適應年輕群體需求和消費趨勢,是全新的挑戰(zhàn)。”臺州市龍宴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金寶說,考慮到許多人偏愛味道濃烈、口感豐富的食物,近些年臺州菜也在吸收川菜、粵菜、湘菜等菜系做法,比如,出現在各大臺州菜館中的辣子水潺,便融合了經典的川菜風味。
在這名資深大廚眼里,“老菜新做、精做”已是基本功,能夠運用巧思,研發(fā)出創(chuàng)新菜肴才是真本領。今年,他研發(fā)的一道“雙膏醬墨魚白菜”,將墨魚膏和蝦膏融合熬成醬汁,入口咸鮮嫩香,如同海陸交匯,目前已經進入門店的熱銷榜單。
今天的浙菜,沒有將自己束縛于傳統(tǒng)的菜單上。懷著對美食的理解和風味的追求,在不斷練好內功的同時適應需求、適應時代,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嘗試“摘掉”扣在浙江菜頭上的一系列“偏見標簽”。
西湖醋魚,曾在1956年36道杭幫菜評選中位列榜首,也一度是國宴中的重要菜肴。然而,如今打開社交平臺,比歷史更豐富的,可能要屬對這道菜的“調侃”。有網友說,一條魚被做成西湖醋魚,真是虧大了。
“事實上,做西湖醋魚很考驗原料和技藝,選魚有講究,殺魚前還要餓養(yǎng)兩天左右,煮魚還要用‘文武火’。有些店食材沒選好,或烹制技藝不到位,就很容易‘翻車’,網上吐槽的人多了,也就影響了游客對杭幫菜的整體印象。”杭州市商務局商貿運行處處長丁敏分析。
眼下,一些飯店將西湖醋魚的原料由泥土氣較重的草魚換成開化清水魚,嘗試用果醋代替米醋,以求突破口感上的瓶頸。
杭州最新修訂的《推進杭幫菜高質量發(fā)展十大行動》中也提出,鼓勵有關行業(yè)協(xié)會和杭幫菜大師工作室等參與菜系標準制定。有了統(tǒng)一標準,才能避免因“過度自由發(fā)揮”造成的口味參差不齊。
不過,由于浙菜大多走的是清淡路線,追求原汁原味,想要提升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除了口味創(chuàng)新,還要在環(huán)境、服務、文化等方面做好文章。
“就‘吃’來說,現在大家普遍比以往更‘講究’,不光要衛(wèi)生、健康、環(huán)保,還要講氛圍感,必須要讓好服務配得上好味道。”臺州市餐飲協(xié)會餐服專委會秘書長羅叢明表示。
“臺州菜餐廳檔次越高,菜品和服務投入占比越接近。中上水平的餐廳,比例一般能達到7∶3甚至6∶4。”羅叢明直言,這兩年,業(yè)內“卷服務”的意識明顯增強,街店基本5-8年就要更新裝修,服務也更加個性化、精細化,還有不少飯店推出規(guī)定,只要有客戶對菜品提出異議,就可以直接進行退換,以充分保證客戶的就餐體驗。
一道美食背后,蘊含著一種情懷、一座城市的文化。無論是東北鐵鍋燉的豪爽風情,還是廣東“得閑飲茶”的隨意閑適,無不讓當地的文化精神更立體、更形象。人文底蘊深厚的浙江,也在急切盼望著打造本土飲食文化名片。
紹興,自古的繁榮富庶、人文薈萃之地。孕育出的飲食也自成體系,“臭霉糟醉”的風格,是讓不少紹興人直呼上癮的家鄉(xiāng)味。
90后“海歸”張磊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將美食和文化融合。2019年,他看準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申請注冊了“孔乙己酒家”商號。漫步倉橋直街,坐在店內品嘗一碟茴香豆、嗦一只黃酒醉蟹,人們仿佛回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xiāng)。
在湖州,最具地方特色的老底子傳統(tǒng)名菜,“擺”進了酒店餐飲企業(yè)的大堂。走進湖州賓館,德清醬羊肉、銀魚絲燉蛋、小西街什錦煲……一道道特色菜肴吸引來往游客目光,成為對外展示美食文化的新窗口。
正如武林高手過招,既重招式又重內功。在美食江湖,浙菜也有本自己的“武林秘笈”。
拉長鏈條,還需加些好料
一座城市,風物和美食,已經日益成為區(qū)別于其他地方的標識。
秋風送爽,衢州柯城區(qū)荷花四路卻依舊熱辣滾燙。站在路口,陣陣辣椒的辛香隨風而來,刺激著嗅覺和味蕾。
這是“長三角第一辣街”,于今年7月開街。每天下午四時許,辣街各店的大廚、伙計、阿姨就陸續(xù)到崗,將桌子擺在門口。夜幕降臨,食客們吹著晚風露天就餐,一邊嘴里“嘶哈嘶哈”,一邊啤酒咕咚下肚,好不暢快。
全長約700米的街上,不僅有130多家衢州土菜館,還集結了川渝麻辣、貴州酸辣、湖南香辣等全國經典辣味美食。刺激的口感、火熱的氛圍,吸引來了絡繹不絕的人流。據悉,自開街以來累計吸引人流約30萬人次,街區(qū)營業(yè)額達1800余萬元。
不過,從全國范圍看,浙江仍缺少像四川麻辣火鍋、淄博燒烤、沙縣小吃等那樣風靡全國的“出圈”美食。即便是作為江浙滬的“非主流”的衢州菜,仍未形成流量經濟的“洪荒之力”。
要讓浙菜征服“全國胃”,還需加點什么“料”?
“對比現在的美食‘頂流’城市,長沙有‘文和友’、重慶有‘洪崖洞’,相比之下,浙江缺乏像這樣集合美食、旅游、文化于一體的綜合場景,來帶動人氣、撬動消費。”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指出,要突破場景局限,有效延長產業(yè)鏈條。
眼下,打造“可吃、可玩、可打卡”的空間和場景,也成為各地發(fā)力的新方向。
衢州試圖聚“辣”制勝,在辣街推出夜游、演藝、非遺、文創(chuàng)、燈光秀等符合年輕人興趣的玩法,以辣味為藤蔓,延伸出更多業(yè)態(tài)場景。“一方面要依靠美食本身打響品牌,除了將衢州菜館開到杭州、寧波、上海等地,鴨頭等特色小吃也在向外發(fā)展。另一方面,還要持續(xù)的相關配套和創(chuàng)新的文旅產品,把流量變‘留量’。”衢州市供銷社副主任陳晶表示。
杭州則直接將今年“味美浙江·食在杭州”餐飲消費歡樂季活動搬到室外,市民游客在品嘗各類小吃的同時,還能和“蘇東坡”對一句飛花令,近距離觀賞“宋人四雅”的古裝演繹,全方位體驗“一秒入宋”;今年國慶,臺州將再次呈現當地“天花板”級別的精品美食周活動,由本土黑珍珠等知名餐廳領銜,聯(lián)動全市百縣千碗、精致餐廳、特色小吃等美食,長假期間每天預計吸引10萬人次的游客量……
借鑒了網紅城市的“傳播劇本”,如何從“偶像派”走向“實力派”,還需要產業(yè)和人才做支撐。
餐飲業(yè),一頭連著“嘴巴”,一頭還連著“泥巴”。一碗面、一盤菜,別看它們不起眼,伴隨田間地頭的農副產品進城、入店、上桌,農戶的“錢袋子”鼓起來,老百姓好日子就能“火”起來。
“近幾年,我們打造了農產品區(qū)域公共品牌‘三衢味’,開化清水魚是重點產品之一。目前,開化清水魚不僅帶動了從魚塘到餐桌的全產業(yè)鏈,還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都建立起配送中心。”陳晶介紹,“三衢味”將當地農產品銷售從“單打獨斗”變成“抱團發(fā)展”,目前已是衢州綠色優(yōu)質農產品的象征。
有了好食材,衢州還制定《關于加快發(fā)展“衢州味道”餐飲區(qū)域共用品牌的實施意見》,建立直觀統(tǒng)一的美食印象。近期將打造5家旗艦店、30家授權店,依靠統(tǒng)一的標準、地道的廚師和食材,傳播正宗“衢州味”。
一家餐廳,除了廚師、服務員,還涉及采購、運輸、市場營銷、策劃、菜品研發(fā)等多個工種。數據顯示,平均每10平方米餐廳營業(yè)面積,就涉及一個就業(yè)崗位。
要讓美食經濟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人才引擎”顯得至關重要。9月初,今年剛滿一歲的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新榮記學院迎來了第二屆學生,共119人。
“校企協(xié)同育人是我們最大的特色。今年,我們會邀請新榮記大廚,教學生制作家燒黃魚、沙蒜豆面、黃金脆帶魚等臺州經典菜品。”該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徐俊介紹。目前學院聘請了9名產業(yè)導師,其中5人就來自新榮記餐飲公司。通過校企合作,目的是打造一支“臺州菜”美食產業(yè)人才大軍,進一步助力地方美食做優(yōu)品質、做高品味、走出區(qū)域、走向全球。
百城千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深諳美食經的浙江,期待著成為下一個美食“頂流”。
聲明:版權歸原創(chuàng)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