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鏈”起致富路
綠蔓繁茂處,又聞葡萄香。9月20日,“2024年陜西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宣傳推介媒體行”采訪團走進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東1公里的渭南葡萄產業園。
藍寶石、妮娜皇后、陽光玫瑰等葡萄品種,晶瑩剔透、飽滿多汁,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園區在陽光的照耀下,“豐”景宜人。
作為全國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該園區早、中、晚熟葡萄品種有200多個,均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標準。2022年,臨渭葡萄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25.77億元,全國排名第41位,高品質的果實為葡萄產業鏈提供了有力支撐。
園區分為現代農業示范區、觀光采摘體驗區、休閑娛樂度假區、文化展示區等幾大板塊。逐漸發展成集科研、示范、推廣為一體的現代科技示范園,集種植、觀光、采摘為一體的關中風情園。
“我們和國內外農業院校、育種公司合作,更新園區葡萄品種,當前,新品種已經超過1000種。不斷優化園區品種,用當地鮮食品種釀制的葡萄酒,獲得了市場消費者的認可和好評。”渭南葡萄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王武威說。
園區輻射帶動臨渭區葡萄種植面積達26萬畝,產量35萬噸,產值超30億元,從事葡萄相關的就業人員13.3萬人,形成了大規模的葡萄產業集群和全配套產業鏈。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品質、口感、營養、價值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葡萄品種漸漸難以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十多年來,園區專業的科研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觀察葡萄的生長習性,分析不同品種的特性,致力于葡萄新品種的研發、培育,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和篩選。
“我們不僅建立了農產品品牌質量管理體系,還制定了農產品質量控制標準,并對農產品進行嚴格質量把關,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王武威說,通過參加各類農產品展覽會,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在園區主要做疏果、除草等活計,一年能給家里多掙2萬多塊錢。”下邽鎮神寺村農戶王雪琳說,不用外出打工,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也方便顧家。
記者了解到,園區能解決就業崗位1500余個,帶動周邊發展種植面積達7萬畝,通過三產融合發展,人均收入能達3萬元以上。
為了不斷提升葡萄產業的附加值,園區進一步擴大產業鏈,開發了干紅、甜白、低醇等上百種葡萄酒,建成了一條集葡萄生產、技術服務、物資供應、運輸儲藏、餐飲休閑為一體的全產業鏈。
同時,在技術推廣、品種研發、精深加工、示范引領、農旅融合等方面,定期邀請專家,對域內的企業和從業人員開展咨詢服務和技術培訓,輻射帶動著周邊村鎮農戶。每年開展專題培訓10次以上,培訓交流人員達2000人次以上,為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厚植發展動能。
目前,渭南臨渭區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葡萄產業集群和全配套產業鏈,年產各類鮮食葡萄8000多噸,葡萄酒、獼猴桃酒、果飲等其他產品500多噸,年接待游客達26萬人次。葡萄產業不僅為農民帶來了經濟上的實惠,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過產業園優勢,把農民鑲嵌在產業發展之中,讓他們能享到更多紅利。”渭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曉鋒表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對鄉村產業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三產融合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產業園里面上班的農戶比普通農戶收入高20%左右。后續我們市會把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業強市建設的一項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張曉鋒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