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
金秋時節,南粵大地瓜果飄香,一派豐收景象。
稻米、芋頭、香蕉、化橘紅、柚子、羅非魚……9月22日,廣東省慶祝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在茂名化州市開幕,來自全省各地的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吸引觀眾駐足品嘗、購買。
豐收的喜悅場景,是廣東大力發展“土特產”的一個縮影。增城絲苗米、徐聞菠蘿、茂名荔枝、梅州蜜柚、連州菜心、鳳凰單叢茶、翁源蘭花......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鄉村特色產業,加快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一批批特色農產品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立足資源稟賦??
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產”
近日,2024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公示,廣東再有23個農產品入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盤活資源發展壯大“土特產”。
時下,“中國麻竹筍之鄉”——清遠英德迎來收筍旺季。數據顯示,英德市麻竹筍種植面積達80.81萬畝、年產量超120萬噸。
來到西牛鎮等主要產區,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農民砍刀揮落,一棵鮮嫩的西牛麻竹筍倒下。西牛麻竹筍被當地人稱為“剝皮黃金”,因其筍味香濃、鮮嫩爽口,頗受消費者喜愛。
“小竹筍”撬動“大產業”。西牛鎮率先啟動鎮域產業園建設,圍繞從種苗供應、生產加工、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的全產業鏈體系,發展精深加工。7家加工企業,54個專業合作社,200多個家庭農場及加工點……一個完整的麻竹筍加工產業孕育而生。
通過規?;庸どa,“土特產”西牛麻竹筍制成螺螄粉“靈魂”酸筍,“圈粉”海內外。如今,西牛麻竹筍產值接近67億元,年內綜合產值有望破百億元。
出圈的“土特產”不止西牛麻竹筍,還有梅州蜜柚。
梅州大地,柚子樹上盡是金黃色的柚果。好山好水出好柚,作為全國第二大蜜柚產區,梅州去年柚種植面積達65萬畝,總產量95萬噸。
在梅縣區松口鎮洋坑村、盤龍村,天蒙蒙亮,柚農們便來到果園采收蜜柚。
工人有序埋頭包裝,主播則現場帶貨為大埔蜜柚打call……這是梅州萬川千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倉庫里的一景。近年來,該公司負責人丘牡香持續發展電商團隊,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幫助當地農戶銷售蜜柚。
蜜柚是農戶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丘牡香介紹,公司收購農戶的蜜柚價格在每斤1.8元至2元之間,質量好的蜜柚收購價可達到每斤2.5元。
果香迎客來。當前,梅州蜜柚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梅龍高鐵的開通縮短了廣深等大灣區城市到梅州的車程,越來越多游客、采購商乘坐高鐵到梅州買蜜柚。
近年來,全省各地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
在廣州,增城區絲苗米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已全部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托管、集中育秧、集中烘干,種植高端絲苗米品種。
在汕頭,南澳漁民傍海而生,因海而富,海上牧場產業興盛。南澳島有一百多年的牡蠣養殖歷史,全島牡蠣養殖面前積達2萬多畝,年產量在3萬噸以上。
在茂名,全市85%的農戶從事荔枝生產,種植面積近140萬畝,年產量近60萬噸。荔枝全產業鏈產值超110億元,荔枝主產鎮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30%。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登記的綠色、有機、地標、名特優新農產品總量達147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478個。如今,越來越多廣東“土特產”走出鎮村,跨越山海,進入全國市場。
強化科技支撐??
“土特產”產業鏈延鏈強鏈
做好“土特產”文章,離不開科技賦能。我省擁有多家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糧油、水果、蔬菜、水產等方面的科研水平領先全國。
以荔枝為例,長期以來,保鮮期極短是阻礙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如今,廣東在荔枝保鮮方面率先攻克了技術難題。
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針對荔枝采后保鮮、減損與貯運技術等難點,已致力攻關10余年,研發了多項荔枝保鮮技術,建立了集預冷、減菌、包裝、凍眠、貯藏等為一體的荔枝全鏈條保鮮技術體系。
“我們的保鮮技術可使保存10個月左右的荔枝維持八九成風味,實現荔枝的全年上市。”徐玉娟表示,目前該項技術已經產業化應用,將大大延長荔枝保鮮周期。
農以種為先。種業振興,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及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廣東加強優良品種的研發選育。
今年7月,位于惠州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基地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活動——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啟動,將集中力量開展良種培育、繁育技術攻關,涵蓋金鯧魚、花鱸、石斑魚等28個現代化海洋牧場潛在適養品種。
2023年以來,廣東重點發力海水種業,培育出金鯧魚新品系“鯧豐1號”,在全國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黃魚、黃金鲹、章紅魚、黃唇魚、藍圓鲹人工繁育技術,實現花鱸省內全流程人工繁育。
做好“土特產”,產業鏈的“延鏈”拓展尤其重要。
茂名高州,廣藥王老吉廣東荔枝產業園的生產線,一小時可處理10噸荔枝鮮果。
這是目前全國唯一能加工荔枝清汁的生產線,也是國內單線產能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產線,填補了荔枝加工技術的空白。
如今,茂名荔枝產業鏈不僅縱向上補齊加工短板,還在橫向上融合農文旅發展,推動“土特產”從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
高州正在舉全市之力打造的柏橋荔博園,就是其中代表。這是一個以荔枝文化為主題的產業示范園區,占地1.5萬多畝,橫跨甜美果海鄉村振興示范帶上的根子、分界、泗水3個核心鄉鎮,園內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農特產品和自然景觀資源。
“我們希望通過荔博園的建設,串聯起荔枝生產路、生活路、旅游路‘三條路’,探索推進‘農文旅商’融合發展的高州模式。”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州市委書記王土瑞說。
打響品牌建設??
廣東“土特產”走向全國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離不開特色農產品“金字招牌”的打造建設。
近年來,廣東加大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引導基地、企業及相關主體加入廣東“土特產”品牌體系,鼓勵生產、流通主體在產品包裝上印制廣東“土特產”品牌logo,形成“品牌+企業+產品”價值鏈。
橄欖是潮州市的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總產值突破10億元,在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和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又以潮安區文祠鎮的橄欖久負盛名,加工成的橄欖汁、橄欖酒、橄欖醋等橄欖制品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牽頭組成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后,進一步豐富橄欖產業內涵、以“潮州橄欖文化周”為平臺,促進潮州(文祠)橄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如今,文祠橄欖產品走進大灣區展銷,深受灣區市民喜愛。連續三年舉辦的橄欖文化節(周)活動,促成50多項合作,意向金額超4000萬元,擦亮了潮州(文祠)“橄欖文化”品牌。
做好“土特產”文章,需要加快形成“一品一標”的生產標準和溯源體系。
江門市新會區正在逐步探索新會柑種植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建立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體系,消費者可認準“新會陳皮”商標標識放心購買。
而在汕頭,澄海區錨定獅頭鵝百億產業集群目標,大力推進市場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獅頭鵝全產業鏈發展。
今年7月,汕頭市澄海區“獅頭鵝城—隆都”項目建成啟用儀式暨2024年隆都鎮“百千萬工程”招商推介會舉行。澄海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獅頭鵝生產基地,擁有“世界鵝王之鄉”的美譽。2022年,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汕頭指揮部,隆都鎮依托轄區內獅頭鵝全產業鏈發展優勢,謀劃“獅頭鵝城—隆都”項目。項目一期建設用地約5畝,總建筑面積6090平方米,打造引領鵝產業、鵝文化發展的新地標、新引擎。
澄海區委書記王楚彬表示,“獅頭鵝城—隆都”項目建成啟用,將進一步傳播“鵝”文化、擦亮“鵝”品牌、壯大“鵝”產業。
專家指出,圍繞打造優勢品牌、標準體系建設以及拓展消費市場等關鍵環節,廣東各地打出“組合拳”,統籌開展品牌營銷系列活動,講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價值,助力廣東“土特產”走向全國。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