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肉牛產業鏈筋強骨壯
內蒙古通遼市地處世界著名肉牛黃金養殖帶,肉牛存欄量、出欄量、牛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輸出基地。 張啟民 攝
通遼市屬于內蒙古自治區典型的農牧結合經濟類型區,地處世界著名的肉牛養殖黃金帶。經過70多年的傳承發展,通遼逐步建立完善了肉牛良種繁育、標準化養殖、飼草料保障、屠宰加工、交易流通、品牌建設、質量安全、科技服務等八大體系。
近年來,通遼市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緊緊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戰略定位,全力推進肉牛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目前,全市牛存欄達到395萬頭,年出欄140萬頭以上,飼養量超520萬頭,牛肉產量達到27萬噸,肉牛種質資源、品種改良、養殖規模、品牌價值、服務體系等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相繼被國家認定為“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科爾沁牛”產業集群核心區和“中國草原肉牛之都”。肉牛產業已成為全市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基礎更加夯實,優勢不斷擴大,特色更加鮮明。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表示,通遼在建設全國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過程中,下決心立足優勢、發揮優勢、再造優勢,著力打造“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為我國肉牛產業發展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肉牛產業的“天選之地”
通遼市地處北緯42°~45°之間,“黃金玉米帶”造就了“黃金肉牛帶”。全市玉米播種面積近2000萬畝,年產玉米180億斤以上,年產玉米秸稈近1000萬噸,70%以上的玉米秸稈通過養牛實現過腹轉化。全市青貯種植面積逾500萬畝,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飼草總儲備量達到2400萬噸以上,這讓當地的牛產業更加牛勁“食”足。
“一棵草”牽動“一頭牛”,清晰顯示出當地“以種促養、種養結合”的發展思路。目前,全市91個蘇木鄉鎮中,基礎母牛超萬頭的有64個,2103個嘎查村中,以養牛為主導產業的有1260個,76萬戶農牧戶中18萬戶以上從事肉牛養殖,106萬農牧民從肉牛產業鏈條中獲益增收,肉牛產業已成為全市農村牧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農牧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家住科左后旗甘旗卡鎮協日勒臺嘎查的布和白乙是品種改良的受益者,也是牛市的“不倒翁”。通過科學選育,他飼養的個別牛售價能達到20萬元以上。“養牛重在質量,不在數量。我養的50多頭牛,有11頭在各種比賽中獲過獎。”布和白乙介紹,為避免發生近交衰退的情況,買牛時他都會挑選改良程度高的基礎母牛,在配種時也會選擇遠緣的父本凍精。
自20世紀50年代起,通遼市便開始進行肉牛品種改良,通過品種品系雜交、橫交固定、選育提高等措施,培育出了數百萬頭體型外貌一致、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肉用性能優良的通遼肉牛,成為全國改良程度最高、整齊度最好、群體規模最大的優質種群。目前,通遼市已建成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公牛存欄180頭,年產凍精300萬支以上、優質牛胚胎5000枚以上,在成為全市肉牛改良動力之源的同時,也成為國內34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優質種源供應主體。
此外,通遼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亞經濟區,是內蒙古距離海港最近的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城市、國家“一帶一路”和內蒙古推進向北開放的重要戰略節點城市。境內4條高速公路與全國高速路網互聯互通,兩座機場通航20多個大中城市,為通遼肉牛產業通達世界、聯通八方創造了優越條件。同時全市擁有科左中旗成峰、科左后旗伊胡塔、開魯縣雨田等7個大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規模達到150萬頭以上,交易額150億元以上。該市立足資源優勢和民族特色,深入發掘皮革加工、熟化產品、預制產品、生物制藥等高附加值名優產品,培育了罕山、廣發草原等多家知名企業,年生產牛肉干2.5萬噸、產值50億元以上。
蓬勃發展的肉牛全產業鏈
在國家級種公牛站——通遼京緣種牛繁育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忙著檢測種公牛精子的活力和密度。檢測合格的公牛精子一部分用于出售,一部分免費提供給當地養殖戶。這些來自全國最好的種公牛生產的凍精,也是通遼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據了解,通遼市的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年供種能力、凍精產量、胚胎生產分別在300頭、300萬支和5000枚以上,在2022年農業農村部“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中,全國排名前100的種公牛通遼分別占47頭和18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
優質種業資源為當地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而如何在形成相當數量規模的基礎上,讓肉牛產業全面“牛”起來?通遼給出的答案是:把屠宰加工這個核心環節真正做強。
通遼市加快推進從“賣肉牛”向“賣牛肉”轉變,緊緊抓住市場開發這個“牛鼻子”,依托品牌推廣、精深加工、品質保障,“反彈琵琶”帶動屠宰、育肥、繁育等前端薄弱環節實現突破。全市現有規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8家,年屠宰能力達到125萬頭。通遼肉牛產業園已入駐企業45家,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成功培育一大批肉牛行業旗艦品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走進科左后旗伊和塔拉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整齊干凈的牛舍、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育肥牛。該合作社是今年科左后旗獲得“科爾沁牛”地理標志授權的7家主體之一。“科爾沁牛”地理標志連接著產品、品質和地理來源,對科左后旗乃至通遼市牛產業繁榮發展發揮著重要拉動作用。
通遼市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探索出了“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伊和塔拉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是其中一個代表。目前,全市改造提升肉牛規模養殖場(戶)52個,創建肉牛養殖示范場(戶)96個,帶動創建肉牛養殖示范村鎮20個,建設打造100個標準化家庭牧場、30個千頭育肥牛養殖場、5個萬頭育肥牛基地。全市標準化生產基地牛存欄達到280萬頭,肉牛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推廣覆蓋面達到70%以上。
同時,全市擁有改良繁育、飼養、防疫、加工等各領域技術專家和服務人員超過3萬人,嚴抓疫病防控,確保應免肉牛免疫密度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從“通遼肉牛”走向“通遼牛肉”
“通遼肉牛好,通遼好牛肉”。“通遼肉牛好,得益于自然稟賦好、品種改良好、養殖模式好;通遼牛肉好,好在品質過硬、市場認可、品牌帶動;通遼牛肉好,更優在通遼牛產業前景好。”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七屆(2024)牛業發展大會上,通遼市市長奇·達楞太從三個維度向大家推介了通遼肉牛產業發展情況。
在會上,“通遼牛肉”品牌正式發布,“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為271.6億元。大會期間,還進行了肉牛產業合作項目簽約,總金額達168.46億元,35個簽約項目中,通遼市政府和下轄旗(區)政府分別與來自吉林、貴州、上海、浙江、江西以及內蒙古本土的企業與個人展開合作。
據了解,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通遼牛肉”營養品質特征因子研究報告,對通遼牛肉好看、好吃和營養健康的品質進行了科學論證。“通遼牛肉”的優良品質得到廣泛認可,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從牧場到餐桌,好牛肉怎么來的?位于科左后旗內蒙古新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例證。據悉,該公司運用AI膠囊進行數據監控,可達到全程追溯的質量標準和規模化需要,實現全產業鏈的可控和高品質牛肉生產。
通遼市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覆蓋日常養殖、屠宰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同時,深入實施品牌強市戰略,強化“通遼肉牛”“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牛肉產品品牌宣傳推廣。目前,已有全國全區知名企業品牌30余家,產品品牌百余個,供港澳活牛年均2萬頭以上。
“2024年,我們圍繞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總體目標,加快建設‘一中心、三園區、五基地’,持續推動肉牛產業從全國地級市中數量第一向綜合效益第一躍升,努力向著實現屠宰加工、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產業發展保障能力等‘六個全國第一’的目標邁進。”通遼市農牧局副局長馬海峰信心十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