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徑山吃茶去——探尋以茶為徑的鄉村運營振興之“徑山模式”
走進位于杭州余杭西北部的徑山村,光伏地燈照亮鄉間綠道,茶香氤氳,阡陌縱橫間,一步一景。誰能想到,這個集美麗環境與未來場景于一體的共富村,20多年前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三多”貧困村。
從貧困村到共富村,徑山村依托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徑山茶,通過以茶為媒,做深做實茶生態、茶文化、茶科技三篇文章,提高傳統茶產業的鏈條延伸,探索茶旅融合發展之路,“以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
如今,到“徑山吃茶去”這一暗含玄機禪理的古老偈語也演化為當代年輕人的文旅沖動。漫步村落,處處皆是風光,茶區成了景區,茶園成了公園,茶山也是金山,有不少游客前來村里游玩,熱情地購買茶葉以及茶相關的文旅產品。
村里的榮譽榜金光閃閃:“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等全國榮譽9項、“省級和美鄉村”“省紅色根脈強基示范村”等省市區榮譽80余項?!兑杂嗪紡缴酱鍨榈湫偷摹安瓒喾帧敝卫眢w系的基層實踐案例》入選全國三治融合基層治理創新案例。
“世外茶香盛、歸來是徑山”。作為千年古剎徑山萬壽禪寺的坐落地、浙江省“十大名茶”的徑山茶核心原產地和世界人類非遺“徑山茶宴”的源起地,徑山村深度厚植鄉村本土文化,不斷探索鄉村建設到鄉村運營的轉化路徑,力求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徑山模式”,以“一村一品”打造“鄉愁可寄,未來可期”的和美鄉村。
徑山茶產業,從科技創新到營銷升級
徑山村充分發揮徑山茶核心原產區區位優勢,以科技賦能茶產業發展,實現產品多樣化、生產規?;⒉鑸@數字化、包裝系列化。
一是在品質提升上下功夫。圍繞茶品種、茶種植、茶加工提升,加強科技力量對徑山茶品質的支撐,從茶葉的種苗、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嚴格把關,鼓勵茶農試種徑山1號、徑山2號茶苗,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品質,提升茶園建設水平,研發徑山抹茶、團茶,合作開發茶面膜、茶口噴等茶衍生品6大類近百種。
二是在技藝傳承上下功夫。注重傳統徑山茶炒制技藝的傳承保護,規范攤青、殺青、揉捻、烘焙等4個炒制步驟,充分運用好“徑山茶十二工坊”,規模化開展徑山茶炒制觀摩、教學、傳承,培育展示、傳承、體驗等徑山茶非遺傳承人梯隊,打造吃茶街區,實現非遺技藝傳承延續。
三是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下功夫。分類分級培育不同領域的茶產業人才,注重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大力引進茶產業高層次專項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種茶大師、炒茶大師、茶藝師等產業人才;鼓勵本村茶農積極參與各類技術培訓班,著力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土專家”。
徑山茶園 圖源視覺中國
產業和營銷升級方面,當地以產業化提升和融合化發展為抓手,高水平推進徑山茶產業發展,走出一條村景融合的發展路徑。
一是做大產業集群。以“千萬工程”為牽引,加快推進總投資1600萬元的徑山茶產業園項目,組建由10家茶企及170余戶茶農參加的徑山茶專業合作社,推行“六統一”標準,發展集種茶、制茶、茶旅游等于一體的大產業。助力全村高端徑山茶年產量達7萬余斤,年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品牌價值達35.69億元,獲評“全國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推進徑山茶全茶產業鏈融合發展。
二是打造多元業態。錨定數字經濟新賽道,加強與專業運營團隊合作,對“茶仙子”電商直播共富工坊進行專業化運營,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助力茶農增收致富。組建“徑山客”融創空間,打造以禪茶第一村為核心的茶產業集聚區,培育茶庭院、茶民宿、茶工坊等新興業態,孵化帶動徑靈子樂園、水景公園、電商直播共富工坊等項目16個,做大做活“茶+經濟”。
三是加強市場合作。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形式打造產業孵化器,加大對“吃茶一條街”的業態布局,以“微改造精提升”項目為抓手加大對村級閑置房屋招商引資,打造以茶產業為核心的多元業態,鼓勵引導老百姓發展特色精品民食民宿等休閑文旅產業,真正實現家門口致富,探索“以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共富路徑。
徑山茶文化,品牌建設+文旅融合
品牌建設方面,立足于1200余年的徑山禪茶文化,堅持茶文化的內在挖掘和外在延伸,同心聚力打響“徑山吃茶去”文旅品牌,以文化賦能鄉村運營。
一是講好品牌故事。以“徑靈子”為代言IP,連續4年舉辦禪村吃茶節特色文旅活動,將禪村十景和徑山寺有機結合推出徑山吃茶精品旅游線路,打造108家民宿農家樂“民食民宿聯盟”,打響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徑山吃茶去”文旅品牌,使“禪茶第一村”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典范,吸引更多八方來客。
二是開掘非遺富礦。做好“徑山茶宴”申遺成功后半篇文章,保存“徑山茶宴”“徑山茶炒制技藝”“茶筅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民俗5個,打造主客共享的“禪村十景”,開放“徑山有禮”非遺體驗窗口。深入實施“泡好一杯茶、講好一個故事、做好一桌茶宴席、開發一批伴手禮等”非遺轉化“十個一”項目,推出文旅產品、講好徑山故事、推廣徑山文化,開啟全村域農文旅運營模式,助力村屬旅游公司營收超300萬元,打好徑山文化傳播和茶產業發展組合拳。
三是做好流量承接。立足徑山寺坐落地、徑山茶核心原產地和世界人類非遺“徑山茶宴”源起地的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好村屬旅游公司作用,通過引進專業運營團隊和鄉村運營師,做好“禪茶第一村”產業發展文章,進一步承接徑山寺游客流量,年接待考察參觀團超1000余批次,超10萬余人次在徑山村學習體驗點茶活動,使“徑山”“徑山寺”“徑山茶”“徑山村”“徑山客”的“五徑”融為一體。
徑山村航拍圖 圖源視覺中國
文旅融合方面,堅持文化“立圈”夯實基礎。如舉辦“做深茶三篇文章,重拾徑山茶文化唐宋盛名”研討會,深挖提取1200余年的禪茶文化歷史。10年間推廣發起民間版徑山茶宴——徑山茶湯會,開展“吃茶節”“茶圣節”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實現每年近10萬余人次在徑山村學習體驗點茶活動。文明“入圈”厚實內涵。轉化“徑山茶宴”“徑山茶炒制技藝”“茶筅制作技藝”等非遺技藝的當代價值,組建起吃“茶”宣講團、尋“茶”督導團、評“茶”和事團、扶“茶”振興團4支黨員先鋒志愿服務隊伍,深拓文明的載體。文旅“出圈”筑實作用。成立村屬旅游公司,引進瞽聾文旅、侯馬傳媒、鋒鋒茶話館等鄉村運營團隊,組建由100余家民食民宿為成員單位的共富聯盟,統一品牌抱團經營。上映兒童電影《茶宴的秘密》《親近徑靈子》,打響“徑靈子IP”和“吃茶去”文旅品牌,《“徑靈子”帶你游徑山 禪村吃茶去》入選浙江省首批文旅共富案例名單。
徑山村建設,以茶為特色
首先是立足“茶生態”,構建“綠色屏障”走低碳發展之路。新理念共護原鄉生態。啟動余杭區首個村級生物多樣性調查,開設綠色共享自然學校,展出587種野生動植物記錄,對全域3000余畝茶園推行綠色產品認證。優質的原鄉生態使徑山村成為浙江省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會場。新標準共筑茶村風貌。實施美麗鄉村項目,對全村300余戶住房進行外立面整治、圍墻改造等,率先實施農民建房帶圖審批機制。首創“茶多分”積分兌換治理體系,推行“無保潔員村”創建,村莊環境由“被動管”變“主動治”。2022年被評為“省級美麗庭院特色村”。新舉措共強茶業發展。組建由170余戶茶農參與的徑山茶專業合作社,制定徑山茶“六統一”管理模式,解決茶農的生產和包裝難題。布局茶十二工坊,打造吃茶一條街,建立“茶仙子”電商直播共富工坊,撬動流量經濟發展。2022年徑山綠茶產量達6萬余斤,銷售額突破7000余萬元。
持續強化旅游公司統籌運營能力,緊抓徑山旅游度假區落成的有利機遇,立足“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做優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徑山茶宴”成功申報世界非遺之際,積極融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以“黨建+”工作法為抓手,深入實施禪茶新村、美麗鄉村、數字鄉村等新時代“千萬工程”項目,將項目“含綠量”轉化為長效發展的“含金量”,走出一條“以茶促旅、以旅興文”農旅文融合發展的鄉村運營之路,續寫別樣精彩的“和美徑山”。
其次是借力“茶科技”,集成“未來場景”走數智創新之路。發揮農村職業經理人專業特長,打造青創客創新創業平臺,截至目前累計孵化入駐16個項目,吸引黨政考察團和商業旅游團隊年超1000余個。投資1600余萬元建設徑山茶數字文化產業園,合作開發茶面膜、茶口噴等新興茶衍生品6大類30余種,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聚焦未來治理,網格智治打造善治體。通過“眾人議事廳”線上議事,戶主會線下協商,探索成立新村物管會治理模式。開發“云上徑山”數字微腦,開通“村民隨手拍”等終端運用,動態掌握村情民意,提升服務保障水平,營造一個安全、暢通、和諧的宜居宜游環境。聚焦未來智慧,規劃引領創立聯合體。通過黨建聯建成立“鄉村新社區”,共同注資500萬元組建“徑山控股強村公司”。以“徑靈子”IP開發數字版“徑山旅游VR體驗項目”。結合每年300多萬的赴徑客流量,新建4處600余個公共停車位,利用農戶庭院閑置空位,安裝智能地磁,推出“共享車位”,打造智慧文旅鄉村。
此外,徑山村打造的民主協商議事品牌“茶湯議事”也跟茶有關,該議事機制通過“茶多分”積分激勵村民參與協商,凝聚黨員、村民代表、村民組長、新鄉人等力量,為里洪喫茶一條街打造、茶研學、茶衍生創意產品等多元發展獻計獻策。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