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土豬走新路
“越來越不好吃”“沒有兒時的香味”……吐槽豬肉的聲音不絕于耳。究其原因,市面上的豬肉,約95%是來自于以“外三元”為代表的洋豬,這種豬的肉質一般,但勝在生長快、瘦肉多,商品性好。
相比之下,中華土豬,這一千年沉淀才換來的一口齒頰留香,卻在短短數十年間,不敵洋豬而日漸衰微,不期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美好,令人唏噓!也促使不少地方揮下重金,意圖復興土豬產業,浙江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中華土豬再現輝煌,浙江有基礎。入列浙江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的畜禽品種有29個,其中9個為地方豬,占近三分之一,包括大名鼎鼎的金華兩頭烏、嘉興黑豬等,另有2個列入臨時保護目錄。浙江土豬資源豐富,加上對品質的追求,浙江提出,到2025年,優質“浙豬”出欄量占生豬出欄量10%以上。
手捧種質資源聚寶盆,浙江如何做?土豬作為典型的土特產,浙江在育種、生產、銷售上,緊鎖“土”味補短板,找準“特”色做文章,“產”出全鏈附加值,打出浙豬競爭力、科技力、品牌力。
育種:“土”味補短板,勝在競爭力
說起“土”味浙江,網上總有諸多不服的聲音,但僅論“土”味浙豬,僅憑“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兩頭烏”,便可令外界心服口服。況且,浙江也不僅只有“金華兩頭烏”,還有大名鼎鼎的嘉興黑豬、岔路黑豬等十多個地方特色豬種,每一種都堪稱經典,擁有自己的巨量“粉絲”。
經典背后總沉淀著歷史與文化,浙豬亦然。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方缽”,至今約7000-6500年,遺址內還發現大量豬骨和豬牙,意味著當地先民或已廣泛馴養豬。良渚遺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豬骨及獠牙飾品,且有證據表明,當時豬已被先民飼養。此外,與豬相關的圖騰已廣泛存在陶器、玉器當中。再往后,有史記載,越王勾踐的豬山,貢品金華火腿原料兩頭烏豬的養殖等,都敘述著浙豬的昔日輝煌。
那么,千年沉淀養成了怎樣的土味浙豬?以金華兩頭烏為例,具有味香、繁殖率高、耐粗飼、肌內脂肪含量高等優點,但也存在瘦肉率低、生長速度慢等不足。優缺點涇渭分明,其他土豬品種也大多類似,可以說“木桶”的多數木板很高,也有少數幾塊較低,以致養殖效益低下,那該如何補齊?
“2009年,我從日本學成歸國,已是洋豬一統天下的局面,少數土豬也多是洋土混雜的雜豬,當時的想法是,選育出好吃且有競爭力的本土豬品種。”浙江省農科院生物所所長潘建治回憶,“從那時起,我便開始謀劃,兩年后著手以金華兩頭烏為母本,經與杜洛克2個品系的雜交、回交、橫交等組合選配,最終育成理想中的‘金烏豬’。”
2018年,華騰農業加入,“金烏豬”再加力。目前,已育成屠宰率、肌內脂肪含量高達76%、4%的新品種,肉色鮮紅,雪花肉特征的大理石紋豐富,既能保留土豬的風味,又能像洋豬一樣肥瘦均勻。一經面市,便成為市場的寵兒。
同樣是潛心十數載,青蓮食品旗下的青蓮黑豬產業研究院,以“紫皮稀毛”的嘉興黑豬作為母本,培育出肌內脂肪含量高達3.75%,長大百公斤體重僅需170多天,料肉比小于2.8、瘦肉率大于60%的“檇李黑豬”。相比純種嘉興黑豬41%~50%的瘦肉率,百公斤體重需300天以上,短板大幅提升。
由于各級政府的鼎力支持,疊加市場需求,浙江的科研院校、企業積極性高漲,眼下,“綠嘉黑豬”“天蓬黑豬”等地方豬改良品種不斷涌現。
因此,越來越多的浙江土豬是補齊短板后的新土豬,它既保留了純種土豬的原汁原味,又疊加了接近或媲美洋豬的生產性能。
飼養:“特”上做文章,強在科技力
如何打好“特色牌”,除了發揮土豬特性,補足土豬短板,浙江還利用自身優勢,在養殖端以科技做足“特”字文章,體現浙江特色。
論科技養殖,青蓮食品的“數智循環一體化”令人印象深刻。通過耳標芯片可采集豬的叫聲,測量豬的體溫,了解豬的健康狀況;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粉塵、氨氣量、氮氣量等,改善豬的生活環境……高標準、高數智貫穿在牧場管理的各個環節。因此,該公司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達成智能環控、自動飼喂、無人值守、遠程監控、自動清糞、空氣凈化等功能,實現了安全養豬、福利養豬、智能養豬。
土特產的“土”是記憶中的土味,不代表著養殖模式的“落伍”,相反,浙江土豬養殖頗有“科技范兒”。記者走訪這些豬企發現,牧場紛紛裝上了機器之身、智慧之心。到了政府層面,浙江省更是構建起覆蓋畜禽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務管理的“畜牧產業大腦”,貫通生產及防疫、檢疫、屠宰等9大環節,實現核心業務一“網”通辦、核心數據一“網”打盡。
此外,浙江省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率高達93%,居全國前列;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獸藥減量化和飼料環保化“兩化”試點,規模豬場抗生素和銅鋅用量實現明顯“雙下降”,以科技為手段的綠色養殖蔚然成風。
“綠嘉黑”是浙江省農科院創新培育的優質黑豬新品群,它融合了金華兩頭烏、嘉興黑豬等國內外優異豬種基因,以生長速度與肉質風味的理想結合為主要特征。浙江綠嘉黑農牧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根認為,良種的同時還需要有良法。“結合綠嘉黑豬特性,公司以牧草類為主要原料,添加微生物發酵菌種,制成生物發酵飼料,別看它不起眼,用處可不少,對豬肉品質提升、豬只腸道健康、牧場臭氣治理等,都能直擊靶心。”
“浙江畜牧業追求的是以六化(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循環化、數字化、基地化)為引領的發展道路,典型的特征是四無四高(無抗、無廢、無人、無疫,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高質量),土豬勝在品質,傾注的科技力更高。”浙江省畜牧技術推廣與種畜禽監測總站站長應永飛表示。
營銷:“產”出附加值,貴在品牌力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去年11月,余華筆下的勝利飯店,從書本走向現實。飯店開業之初便門庭若市,再經朋友圈口口相傳,短短一個月,來二刷三刷的比比皆是,即便排隊一個多小時也在所不惜。
這是青蓮食品品牌化、多元化發展的又一力作。該公司的品牌化之路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全國的豬肉市場還處于走量階段,該公司便打出“膳博士”招牌,開出專賣店。目前,全國有1500多家門店,且專售黑豬肉,價格明顯高于洋豬肉,不易受豬周期波動。
品牌化的延伸是多元化,青蓮食品嘗試將黑豬肉,向肉粽、肉包等下游領域拓展,結下了累累碩果,僅旗下諸老大粽子一年就賣出4億多元。2017年,青蓮食品又打造了全國首家以豬為主題的一站式體驗地——豬豬星球,里面是滿滿的黑豬元素,在這里,人們不光能看表演,還能親自動手參與做手工香腸等體驗活動。主題樂園的打造,進一步擴大了青蓮食品黑豬肉的知名度,膳博士“黑豬專家”越來越有范。
“膳博士黑豬肉價格至少超出洋豬肉25%,青蓮食品的成功在于,抓住了黑豬的種源優勢,并且,在品牌化、多元化發展上起步早、發力足,始終站在價值鏈的頂端。”青蓮食品副總裁繆雨一語道破發展路徑。
在浙江土豬企業里,品牌化、多元化,不止是青蓮食品這類奔百億元產值的企業在做,而是形成了風氣。華騰農業年產值7億元,打造了兩家“豬舍里”牧場公園和70多家桐香豬肉專賣店,兩者互為依仗,共享流量,影響力呈現共振現象,產品附加值翻番,黑豬肉均價40多元一斤,但每天賣完還不夠。
市場反饋這么好,卻看不到擴張的動靜,難道是饑餓營銷?華騰農業董事長沈建平告訴記者,金烏豬還處于擴繁階段,公司現有1350頭核心種群,預計今年只能出欄1萬多頭。后續3年,將進一步擴大核心群規模,商品豬出欄量最高可達50萬頭,產業規模迎來快速發展期。
產能擴張在即,沈建平有更大的“野心”,他告訴記者,全球黑豬產業化做得最好的是西班牙,一條火腿能賣出我們國內兩頭豬的價錢,目前公司正在建設4000余平方米的生食火腿車間,9月便能投產。
根據浙江省發布的地方豬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浙江將聚焦做足“土”字、做亮“特”字、做強“產”字,強龍頭、延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打造地方豬優勢產業帶和“浙江土豬·地方豬”系列品牌,把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到2027年底,力爭地方豬年飼養量達到130萬頭,品牌化率穩定在70%以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