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山東推進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觀察
在科研院所和領軍企業的高精尖實驗室內,畜禽種業正在加速突破;在田園化、智能化的養殖場圈內,新技術新裝備引領行業潮流;在秩序井然的屠宰車間或加工包裝車間內,琳瑯滿目的畜禽產品觸網暢銷后蜚聲中外……初秋時節,記者在齊魯大地的聊城、濟南、濰坊等地采訪發現,不斷涌現的新質生產力為山東現代畜牧業帶來深刻變革。
不僅有“全國農業看山東”,更有“全國畜牧業看山東”。2023年全省肉蛋奶產量1685.56萬噸,約占全國的近1/10,連續32年在全國名列前茅。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黨組書記、局長魯波介紹:“產業布局瞄準規模化、集群化,種業方面堅持集聚資源、攻堅克難,養殖環節主攻智能化、標準化,后端環節聚焦個性化、品牌化,是近年來山東推動畜牧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方向,畜牧業的供給保障能力和產業韌性明顯增強,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種業突圍:產學研協同聯合攻關
“臨沂炒雞”“棗莊辣子雞”“濰坊虎頭雞”……在山東,每個地市都有那么幾道響當當的美食以雞為名。
雞要好吃,烹飪方法固然重要,品種品質更是關鍵。山東不僅是“白羽肉雞”養殖第一大省,還擁有全國最大的祖代肉雞生產企業——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以來,益生股份致力于掌握原種“芯片”,組建育種研發團隊,集聚力量開展攻關。2021年,由該公司培育的“益生909”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配套系)證書,成為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小型白羽肉雞品種,推向市場后,其商品代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疫病凈化徹底等特點,深受企業和消費者的喜愛。
畜禽育種作為畜牧業最前端,也是科技含量與技術壁壘最高的部分,如何聚力突破?“以科研院所或龍頭企業為主體,強化產學研協同,聚合資源要素,開展聯合攻關,在現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首席專家曲緒仙說。
以奶牛為例,早在本世紀初,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就成立了奶牛遺傳育種與繁殖創新團隊,聯合山東奧克斯畜牧種業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等6家單位與院校開展聯合攻關。如今,該團隊已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相繼研發出固相和液相兩款奶牛遺傳缺陷和致死基因育種芯片,可一次性檢測93種奶牛遺傳缺陷和致死基因,破解了檢測長片段插入、缺失、拷貝變異的難題,成本降低90%;陸續培育了無特定遺傳缺陷和致死基因的奶牛種質1萬余頭,高繁殖力公牛18頭,精子活力提高15.6%;推廣特色奶牛凍精453萬劑,約占全國的10%。
瞄準地方畜禽品種保護開發和新品種培育“兩項重點”,山東已構建起產學研協同、育繁推一體的畜禽種業發展體系。全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94%,畜禽種業年產值近500億元,白羽肉雞供種能力占全國30%,肉鴨占45%以上,奶牛凍精占國產凍精市場份額超40%。
裝備升級:生態化智能化引領潮流
立秋時節,齊魯大地依舊炎熱,不過在陽谷縣的倍爾康智慧奶牛養殖場,呼吸間反倒是醉人的奶香味兒,高品質娟姍奶牛、挪威紅奶牛等在標準化牛舍內悠然散步。不同于常規的“圓盤式”集體取奶,這里的奶牛都能享受到機器人“一對一”擠奶服務,顯示器上還會詳細記錄每頭奶牛的產奶量和主要成分等,進而對其進行“私牛訂制”,實現精準化飼喂。
“我們養殖場引進國際領先的牧場生產設備、飼草處理設備以及智能牧場管理系統,實現了機器人擠奶、自動化飼喂、機器人喂養哺乳犢牛和智能化數字管理等。”養殖場總經理姜智勇介紹。
養牛養殖基本實現生態化、智能化,蛋雞養殖則是走向工廠化、標準化。在濰坊安丘市,有一座全亞洲目前單體養殖規模最大的蛋雞工廠,從觀光平臺往里看,見不到一只雞,也聞不到任何異味,只能看到飼料進入,雞蛋出來。青年雞一場場長吳保建揭開謎底:“雞舍采用10層立體養殖,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環境控制系統,水線料線光照溫度濕度等全部智能化控制。”
采訪發現,山東畜禽養殖業工廠化、生態化、智能化、無人化等,已成燎原之勢,一個人管理10萬只雞、5萬只鴨、2000頭豬、500頭牛、1000只羊的情況已然司空見慣。去年,山東發布的《關于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裝備技術研發應用,在精準飼喂、智能環控、立體養殖、牧光互補等裝備研制方面取得一批創新性成果,實施設施畜牧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大智能成套設備推廣,推廣奶牛數智化養殖、肉牛肉羊園區化高效養殖等新模式,到2025年畜禽養殖機械化率達到65%。
這一系列的變化恰是山東實現畜牧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所在:新技術、新裝備等的加快應用,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畜牧企業和養殖戶,擺脫過去依靠“人力”“經驗”的傳統養殖模式,開始擁抱以“人才”“數據”為驅動的管理新模式。
加工增效:精細化品牌化亮點紛呈
在濰坊臨朐縣蔣峪鎮,與傳統的肉雞、肉鴨養殖不同,山東春冠食品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來,始終圍繞朗德鵝鵝肥肝精深加工,開發出清酒鵝肝、櫻桃冰激凌鵝肝等8大類60余種產品。
從賣生鵝肝到賣加工品,原是春冠食品的無奈之舉。“一公斤的鵝肝,在一般的酒店能切出將近40片,一片最高能賣到68元,一公斤能賣到2000元左右。而我們原先的生鵝肝銷售,一公斤的價格僅有200元。”總經理馬立君介紹。
如今,當初的無奈之舉,不僅讓春冠食品實現跨越發展,也在當地留下了一個響當當的富民產業:企業從2018年的銷售收入不到3000萬元,2023年達到了3.18億元;臨朐成為全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基地,相關養殖、加工等企業達105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年出欄朗德鵝500多萬只。
無獨有偶,在聊城的維爾康食品公司,近年來圍繞“多割一刀”,把一頭豬分割成了二百多道產品,其中高品質的梅花肉,在高端餐廳能賣出1公斤300多元的高價。
一花不是春,獨木不成林。在山東《關于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聚焦精深加工延鏈,重點培育一批畜牧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發揮帶動引領作用,加快畜產品精細化分割、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聚焦品牌打造強鏈,到2025年,培育全省性畜產品公用品牌2個、區域性畜產品公用品牌20個、企業畜產品品牌200個、畜產品科普基地60家。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