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兩新”工作 杭州如何求解?
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簡稱“兩新”,可以說是今年的一個熱門話題。
在浙江,農業領域的“兩新”政策也相應“上新”,各地市都領到了“任務”:根據《浙江省推進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和建設提升實施方案》,將重點聚焦老舊農機裝備報廢更新、農業設施大棚建設提升、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工作。
回答好這道“必答題”,杭州如何求解?
順勢而為
翻開“浙江方案”,農業領域“兩新”工作的目標很明確:到2027年,全省農業領域設施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30%以上,淘汰老舊或國二及以下柴油農業機械6000臺(套)以上,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主要農業生產作業裝備更新率達到60%以上,建設提升農業設施大棚面積20萬畝以上,新建或改建省級、區域性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320個。
推動農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不光能拉動農業領域投資,也能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
對浙江來說,這無疑是個機遇。比如,目前全省設施蔬菜大棚中非標農業設施大棚占到六成以上,農機“棚難進、頭難掉”的現象時有發生。抓住農業設施設備更新提升這一重大機遇,浙江將推動設施蔬菜大棚及配套設施設備全面提檔升級,四年內完成改造提升設施大棚20萬畝以上。
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杭州而言,這亦是“風口”。
順勢而為,今年5月,杭州出臺了《杭州市推進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和建設提升實施方案》,突出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農業設施大棚建設提升和現代化農事(機)服務中心建設等重點,全面推進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大力促進農業領域先進設施設備應用。
杭州的目標,是到2027年,全市農業領域設施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30%以上,累計淘汰老舊或國二及以下柴油農業機械600臺(套)以上;同時,加快高效低耗智能農機推廣應用和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等主要農業生產作業裝備更新率達到60%以上,并累計建設提升大棚面積2.2萬畝以上。此外,杭州還將推進現代化農事(機)服務中心建設,新建或改建省級、區域性現代化農事(機)服務中心35個以上。
杭州市富陽區水稻豐收場景
杭州“解法”
最近,桐廬方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馬淼斐舒了一口氣:乘著農業領域“兩新”工作的東風,合作社的烘干機、拖拉機等3臺機械更新提上日程。
“這些機械上崗十多年了,以前覺得機械報廢更新麻煩,都是修修補補。今年聽說有新政策,在桐廬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我開始進行機械報廢更新工作。”馬淼斐高興地說,等新機械到位后,今年秋收季效率能提高不少。
農業領域“兩新”工作推進迅速,源于杭州先摸清了“家底”。“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我們全面摸清農業機械、設施大棚的保有量和質量情況,科學合理制定年度任務計劃。”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杭州計劃報廢淘汰農業機械140臺,建設提升農業設施大棚4500畝,新建改建農事服務中心15個。
以農業機械報廢更新為例,杭州鼓勵機主積極報廢更新老舊農業機械,優化機械報廢回收網點設置。目前,全市已報廢淘汰農業機械167臺,完成本年度任務的119.3%。
農業機械更新,并非簡單的同類產品置換,而是順應時代趨勢,提高農業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循著這一思路,加快推廣應用高效低耗智能農機是關鍵。
讓更多現代農機設備在田間地頭大顯身手。杭州以保障糧油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核心,加快高效低耗智能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加大對農業生產耕、種、收、管、烘等環節的農業機械裝備更新力度。目前,全市已購置新機具6251臺(套),兌付中央和省級購機補貼資金2592.7萬元。
現代化農業,離不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農業設施大棚就是其中之一。它盡可能地減少了“靠天吃飯”,加強了農業抵御不利天氣的能力。挖掘“存量”,拓展“增量”,杭州正推進建設農業設施大棚工作,現已提升設施大棚2897.1畝。
相比農業機械、農業設施大棚,農事(機)服務中心則更像一個全能型選手。比如,建德市大同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集農機共享、糧食烘干、糧油加工、秸稈處理、品牌銷售等于一體,實現了水稻從育秧插秧到稻米銷售的全產業鏈流程,服務半徑達10公里以上。
培養更多的全能型選手,杭州正合理規劃布局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加強育秧、烘干、農機庫房、維修中心建設,確保糧油生產農事(機)服務全覆蓋,預計今年底15個農事服務中心全部建成。
點亮現代化
向機械要效率,向科技要生產力。眼下,浙江農業向集約化經營、生態化生產的高效生態農業全力轉型,讓創新鏈和產業鏈耦合,推動農業現代化全面迭代。
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正是農業領域“兩新”工作的題中之義。對于農業發展空間有限的杭州而言,歸根到底,“兩新”工作是通過建設一批農業設施大棚,大力推廣新型農機具和應用智能裝備,發展智慧農業和高效生態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建德市大同鎮,擁有200畝連棟大棚和300畝稻菜輪作區的西鄉蔬菜園拔地而起,智能化育苗、自動化栽培收割等“黑科技”也成為標配。
“以前這片土地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有的種水稻,有的種玉米,效益也不高。現在統一打造西鄉蔬菜園,引進先進農機和設施栽培裝備,成為周邊城區的蔬菜保供基地,形成一百公里蔬菜供應圈。”大同鎮相關負責人說。
西鄉蔬菜園的成長,是杭州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縮影。農業用地碎片化、農田基礎設施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業品牌帶動力較低……在以山地丘陵為主要地形的浙江,這些困境如何解?來自杭州的方案是: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推動農業“雙強”和“兩新”工作。
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謝徑安·傳化農創村”的數字種苗工廠
去年以來,杭州聚焦糧油和蔬菜兩大主導產業,啟動建設2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通過設施蔬菜基地和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推動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擦亮“高效生態農業”囑托地金名片。
截至目前,蕭南傳化高品質蔬菜產業園、建德西鄉蔬菜園、臨安天目糧倉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余杭徑山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等12個項目,已實現部分達產或投入“三夏”生產。
“立足超大城市人口多、市場大的優勢,我們把現代都市農業作為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市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把城市內部、近郊和遠郊農業空間開發出來,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陽臺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不斷夯實‘米袋子’‘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供根基。”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
實現農業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以“兩新”工作為突破口,杭州正在路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