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在蕭山看見中國式現代化
蕭山,是一座有“靈魂”的城市。
文化盛而城市興、城市興而文化盛。八千年歷史的積淀刻畫了蕭山人勤勞堅韌、勇于拼搏的個性,更給予了這座城市發展的底氣。
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寶藏”被挖掘和發揚,蕭山的磚瓦間、街巷里,古老與年輕因子交融碰撞,為蕭山高質量發展注入磅礴動力。
作為浙江經濟強區,蕭山始終堅定“不斷提升工業化,加快推進城市化,進而率先實現現代化”,以工業為命脈、視企業為生命,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探路先行,高水平譜寫高質量發展藍圖。
活力與激情澎湃在這片熱土上,在時代賦予的全新使命中,“弄潮兒”們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在錢塘江畔書寫著豐富多彩的城市新敘事。
蕭山以傳統經濟起家。時代浪潮下,蕭山錨定纖維新材料、智能汽車兩大優勢產業集群,聚焦智能物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三大新興產業集群,著眼綠色能源、綠色建筑、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以鏈式集群精準打造“2+3+X”先進制造業體系。
已納入省部合作的“中國視谷”,是正在打造的萬億級智能物聯產業生態圈核心增長極。該戰略平臺聚焦視覺智能產業,劍指國家經濟地理新地標,其中作為窗口園區的杭州高新區(濱江)蕭山特別合作園,以蕭山、濱江為引領發展的產業核,通過整合兩區資源優勢,著力打造“中國視谷”核心產業承載地和產業共富示范區。
根據計劃,窗口園區主攻視覺智能“421”產業鏈群,即重點打造數字安防、自動駕駛、工業視覺、智能影像4條標志性產業鏈,融合發展虛擬現實與元宇宙、智能生活與辦公2個特色產業,牽引“視覺+”數實融合。目前,吉利極電、云尖信息、紫光恒越、先臨三維、矽力杰、德施曼等一批高精尖項目已經落地,一條從關鍵控制芯片設計,到基礎軟件開發、傳感器和終端設備制造,再到數字安防、工業視覺等場景應用的視覺智能全產業鏈初步形成。
建好“中國視谷”窗口園區,是蕭山面向未來的產業轉型關鍵之一。事實上,沿著錢塘江,蕭山已布局了一系列高能級戰略平臺,從臨空經濟示范區到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蕭濱合作區到錢江世紀城,一個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辨識度的產業地標正呼之欲出。
比如臨空經濟示范區,自2022年提能提級以來,依托蕭山國際機場這一中國十大機場的國際空港樞紐優勢,臨空經濟示范區圍繞“2+3”現代臨空產業體系,持續做強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兩大千億級臨空制造業,積極構建航空服務、數字貿易、會展商務三大千億級臨空服務業,全力“打造成帶動城東智造大走廊高質量發展的制高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國唯一以數字貿易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專業型展會——數貿會,將正式移址杭州大會展中心。該中心位于臨空經濟示范區,目前項目一期已全面建成并啟用。
蕭山是民企大區,在最新杭州百強企業中,近三分之一來自蕭山;前10強中,蕭山更是占了一半。同時,蕭山還誕生了2家世界500強,9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這在全國縣市區中都屈指可數。而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創業都起步于鄉村,一顆顆“競潮的種子”在鄉村田野間生根發芽,從田野走向了世界,如今又從世界返回田野,形成了一條以工助農、以城帶鄉、以產促富的路子。
謝徑安·傳化農創村,是由傳化集團打造的一個項目。該項目立足蕭山浦陽鎮謝家、徑游、安山三村,通過創新鄉村振興多主體協同機制,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驅動、村農主體、公益賦能,探索實踐加速鄉村產業融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塑造鄉村宜居環境,一舉成為蕭山堅持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的新模式。統計顯示,自2023年10月項目一期啟動運營到今年7月,已直接帶動村農增收1060萬元,直接帶動村民就業289人,公益活動惠及當地群眾9760人次。據預測,未來五年,該項可使村集體年平均經營性收入提升10倍,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
傳化集團為什么要打造這個項目?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創業38年來,傳化從農村起步,目前已經成為一家多元化、多品牌、全球化的產業集團。這一過程中,傳化始終投身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特別是圍繞都市圈近郊鄉村發展難題,積極探索民營企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路徑。
這僅是一幕。在蕭山,民企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更是共同富裕的生力軍。據統計,蕭山民企為全區貢獻了90%以上的生產總值、90%以上的就業崗位和80%以上的稅收收入。如今,越來越多的蕭山民企正以“責任”和“實業”為主線,秉承 “發展企業、造福員工、回報社會”使命,以開展慈善公益、振興鄉村產業等方式,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
如萬向集團,聚焦欠發達村鎮以及農業薄弱領域,設立“魯冠球三農扶志基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農村扶貧資助等;對于鰥寡老人、孤兒、貧困學生、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設立“四個一萬工程”,開展結對資助等等,這些都成為了一段段美談。
綠水青山間,浙江省現代陶瓷藝術博物館入目即驚艷。
該館是浙江省唯一一家以現代陶瓷藝術為主題的國家二級博物館,整館在由明清時期遺留下的磚窯遺址上改造而成。步入其中,粗糙的紅磚房于靜默中訴說著湘湖歲月的往事,美麗的陶瓷精品展現著泥與火淬生的藝術。
除充滿魅力的陶瓷文化外,更令人感嘆的是這座博物館的自我造血能力——作為非國有博物館,擁有自我造血能力非常重要,近年來,該館在藝術品臨展、公共教育、文創生活和國際交流等方面積極尋找新模式,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策劃現代陶瓷藝術主題展等形式,不斷探路“文化共富”。
不止湘湖,鄉村間,藝術故事還在延續。當視野落在蕭山的鄉土之間,座座具有鮮明風格的鄉村博物館惹人注目。
數據顯示,有27家省、市級鄉村博物館坐落在蕭山的廣袤田野上,成為展示蕭山歷史人文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蕭山區進化鎮,以燒制印紋硬陶的龍窯和帝王冠冕為造型靈感的茅灣里印紋陶博物館,從外表就亮眼。
茅灣里印紋陶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展示印紋硬陶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茅灣里窯址而建,亦是蕭山古越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另一側的茅灣里陶瓷藝術館則對印紋硬陶的歷史進行了另一番創新演繹。
值得一提的是,以茅灣里印紋陶博物館為核心,進化鎮還將湯壽潛故居紀念館、葛云飛葛理庸葛樹滋一門三英烈故居紀念館、宋韻歡潭景區、茅灣里陶瓷藝術館、天域開元酒店、一浮居等六大文博基地串聯,形成了“非常6+1”農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鏈。村落間,一個“沒有圍墻的鄉村博物館群”就此形成,吸引了無數旅客前來打卡,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在過去,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存放文物的“倉庫”,而今,鄉野之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鄉村博物館正在煥發出全新活力,演繹出種種可能——無論是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空間,還是融合進農文旅的經濟新業態……留住鄉土文化與情感記憶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活”起來,“熱”起來。
文化潤城,傳遞的還有城市溫度。
在“暖洋”美德標兵工作室,一朵“美德之花”徐徐綻放。自成立以來,以瓜瀝派出所黨山警務室民警徐洋為領頭人的暖“洋”美德標兵工作室,依托“黨山義警”和“未來警校”兩大品牌,長期開展著志愿服務、法制宣講、文明實踐、青少年引導系列活動,為擦亮美德蕭山精神文明品牌貢獻著力量。
其中,“義警聯盟”注冊義警3400余名,累計開展紅警行動近1900場次,助警時數達39萬小時;未來警校通過“警、校、社”三方聯動,開展適合青少年成長引導的七+X彩虹課程體系,尤其是安防體驗館,今年暑假更是以“火”出圈的態勢,承接了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體驗的團隊,通過豐富的內容、生動的體驗,助力守護孩子們的安全觀、世界觀。
其實,“暖洋”美德標兵工作室只是蕭山文明城市創建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蕭山區在禮遇“最美”、禮遇“美德”上做了諸多探索。從2009年起,蕭山區開始“美德蕭山”建設,創造性建立區鎮村美德檔案三級體系,致力于在全區營造深厚的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截至去年,蕭山建立了首批四家美德標兵工作室,以建設“美德蕭山”、打造“美德IP”為抓手,不斷推動實踐服務、理論宣講活動落地。
從提升美德“承載力”到增強美德“感染力”再到匯集美德“共治力”,當下的蕭山,“最美”效應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可以看見的是,隨朵朵“美德之花”遍布城市各個角落,蕭山正成為百姓心里一座有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的城市。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