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村實招破譯富民“密碼”
風車、山谷、森林、云海……清晨,貴州省開陽縣高寨鄉牌坊村“網紅”民宿的觀景露臺上,慕名而來的游客爭相用手機記錄著美景。走紅后一房難求的云録·野奢民宿不僅給牌坊村帶來了人氣,“7+2+1”(公司分紅70%、農戶分紅20%、村集體分紅10%)的發展模式,也讓村里得到了新興產業帶來的紅利,為村民拓寬了增收路子。
牌坊村處于群山之中,一度是國家級貧困村、名副其實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牌坊村的窮困曾是開陽縣很多村莊的縮影,不服輸的開陽人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壯大村集體經濟。在黨組織的帶領下,開陽縣走出一條興業富民的強村之路。
農房改造,激活閑置資源“共富密碼”
“被民宿風景的短視頻深深吸引,所以趕緊約上好友來‘打卡’,這里的環境和風景很治愈,真是不虛此行!”正在和朋友賞景拍照的游客劉女士感嘆道。
誰能想到,這一間間特色“網紅”民宿,在不久前還是閑置已久、人跡罕至的破舊農房。而變化,始于開陽縣大力開展的宜居農房改造工作。
2019年起,開陽縣求變探索“622+1”發展模式,在禾豐鄉、南江鄉試點推進宜居閑置農房改造。在該模式下,農戶以閑置房入股,公司負責房屋改造并經營,利潤分紅比例為社會投資方占60%、農戶占20%、平臺公司占20%,其中平臺公司收入的10%歸村集體所有。
“目前,我們村有農家樂70多家,培育鄉村旅游示范戶20多家,帶動120余人就業,旅游業促進人均增收3.5萬元。”龍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大模介紹。
近年來,開陽縣發揮黨建帶動引領作用,探索多元模式盤活農村閑置農房,結合“四塊地”改革和農村“治房”,大力推廣“622+1”“7+2+1”等利益聯結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1000余萬元,因地制宜實施宜居農房改造1800棟,盤活利用閑置農房230棟,涵蓋15個鄉鎮和3個街道,通過“以點帶面”進行示范點打造,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股份合作,解鎖村莊產業“造血密碼”
“你們搞的產業就沒有一個成功的。”“搞什么合作社?你們不要再瞎折騰了。”在討論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高寨鄉高寨村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你一句我一句地質問著村干部……高寨村黨支部書記田超對幾年前的一幕至今記憶猶新。
2021年以前,高寨村村集體發展的黃花菜、海參果等產業均以失敗告終。村集體經濟無實際運營、無經營性收入、無帶動能力,讓不少村民很是失望。
“集體經濟的失敗,最關鍵還是主體的問題。過去,在發展產業時,村集體100%持股,村干部和村民缺乏發展動力。一方面,村干部認為村集體經濟好不好跟自己關系不大;另一方面,村民認為發展集體經濟是村‘兩委’的事,跟他們無關,很多時候都是村干部被推著干,群眾站在旁邊看。”田超分析道。
2022年,高寨村探索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1+1”(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其他經濟主體)發展模式,村集體出資49萬元、占股70%,村民、村干部出資21萬元、占股30%,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鑫鑫工貿公司發展辣椒產業。
村民和村干部當起股東,“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對產業發展格外上心,主動學技術、做管護、跑市場、強監管、精打算,每天起早貪黑圍著產業轉。成效不負眾望,當年,鑫鑫工貿公司實現收益48.08萬元,首次實現村民普惠性分紅。2023年,辣椒種植面積擴至1050畝,實現經營性收入272萬元,經營性收益104萬元,帶動農戶增至661人。
2022年以來,開陽縣探索以“1+1”發展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健全機制、完善體系、優化分配,有效助推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2023年,開陽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的村清零,有28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
技藝傳承,探尋鄉村蝶變“紅色密碼”
雄關漫道真如鐵,無畏生死覓黎明。紅軍長征期間搶渡茶山關渡口遺址,位于如今的楠木渡鎮勝利村關上寨,從寨子下山到烏江邊的驛道還保存著,渡口附近山壁旁,遺存多年的石碑、石龕古風依舊。
“聽老一輩說,當年紅軍搶渡烏江茶山關時,我們的前輩以面條、雞蛋等食物招待。從此以后,馬場(楠木渡鎮舊稱)的茶山掛面制作技藝就代代流傳了下去。”在勝利村,家家戶戶都對這一段往事如數家珍。
吃一碗茶山面,尋一段長征情,助一方產業興。近年來,勝利村加強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紅色村獨有的資源優勢,盤活閑置面條加工廠,進行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提升“馬場面條”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采取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經營,以混合所有制公司為實施主體,實施新建面條加工廠項目,主要經營掛面、花色面條、手工面條等加工與銷售,年產掛面3000噸。
目前,“馬場面條”已經在貴陽市范圍內打響了名號,村里加工生產面條的中小型作坊達18家,產品熱銷貴陽市多家大型商超,年產值達3800多萬元。
由于紅色史實清晰、文化遺存完整豐富,勝利村入選了貴州省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并于今年1月開始實施試點建設。
建設紅色美麗村莊也意味著,這個見證紅軍激戰茶山關、搶渡烏江天險,詮釋軍民魚水情深的烏江古渡,即將進一步綻放其獨具的紅色文化魅力,更多紅色文化的細節將被生動地展示出來,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蝶變的愿景將會逐步成為現實。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