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浙江土豬的“六味”
在時代大潮中,做大做強土特產不僅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應有之義。
興一個產業,亮一張名片,富一方百姓。從《浙江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謀篇布局,到《2024年鄉村“土特產”發展工作要點》的著力點睛,再到《浙江土特產·地方豬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系統化推進……浙江土豬,同樣也被賦予了時代的期待,蘊藏著助推我省土特產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力量。
浙江土豬,何以閃耀如斯?
且以“六味”,細品一二。
貫穿古今的文化味
一豬可溯九千年。在浙江這片土地上,家豬的飼養由來已久,有史可證。良渚先民在玉璧上刻著后腿系有繩索的豬,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凡此種種皆是數千年前人類成功馴化野豬并作為家畜飼養的歷史見證。
在傳統文化里,“豬”元素更俯仰皆拾。
何以為家?屋子下養豬就有了“家”。單從造字的角度,就能看到豬在農耕社會中的重要性。穿越歷史的長河,豬,不只是家畜,更體現了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交織融入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留下了諸多印記。
當然,作為舌尖上的美味,讓豬這個字更有滋有味的,則是多樣化的豬肉美食烹飪方式。在宋代,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鮮香嫩滑,讓人回味無窮,至今美名遠揚,是食客們的摯愛之選。浙江各地也涌現出各類以豬肉為食材的非遺美食,比如,中國的火腿之鄉——浙江金華,選用金華兩頭烏的后腿,經過上鹽、整形、翻腿、洗曬、發酵、風干等多道傳統工序腌制出了金華火腿;再如,蘭溪風肉,沒有任何添加,純天然風與陽光、時間的作用,把肉的油漬提純、蒸發、點化,怎一個鮮香了得。
不僅如此,豬也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意義,是五畜之一,是十二生肖之一,浙江跟豬有關的風俗習慣有些保留至今。淳安縣朱家村以“豬頭大賽”的形式祭祀祖先朱熹,有800多年歷史;為紀念南宋名相趙鼎,蘭溪傳統民俗“豬羊會”,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如今,大力推進本土豬種振興,不單是為了加強種源保護利用,追求更高品質食材,同時也是想留住中華豬原本的味道,確定好一個文化象征和精神寄托的錨點。
歷久彌香的鄉土味
常常聽人說,“現在的豬肉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沒有肉香味兒”。實際上,菜市場、商超上,土豬肉的市場占比已經從上世紀的超九成,下降至現在的2%上下。
以金華兩頭烏、嘉興黑豬、岔路黑豬等為代表的浙江土豬,雖然具有抗逆性強、肉質優、耐粗飼等優良種質特性,但因生長慢、飼料轉化效率低等不足,市場養殖意愿不高,這就導致了本地“土豬”品種的凋敝。
拯救地方土豬,勢在必行。為了做到浙江土豬品種“活體保種”應保盡保,省農業農村廳與生豬保種單位簽訂了《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協議》,通過把一些“土”的地方品種豬在保種場保護起來,讓它們維持一定規模的群體,并保持其品種特性,避免因為經濟效益低等原因導致滅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14個保種單位,其中國家級保種場3個、省級保種場2個,地方豬基因庫1個,構建了“省畜禽遺傳資源庫+保種場+基因庫”的保護體系。與此同時,2023年9月我省還啟動運行保種監測應用系統,對全省地方豬資源數量、保護單位實現線上監測評估,建立“線上審核+線下抽檢+動態預警”的全閉環高效能數字保種監測體系,能及時預警保種中出現的風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省在保種技術上也取得積極進展。2020年以來,通過凍精復蘇繁育技術擴充嵊縣花豬、淳安花豬血統;通過體細胞克隆繁育技術,產下金華兩頭烏豬和蘭溪花豬克隆豬,成功實現地方豬種群血統的壯大;失而復得的北港豬在“活體保種”和“遺傳材料保種”的雙重保險下群體不斷擴大。
實際上,地方豬種的“基因保衛戰”從未停止,但保護不等于圈養在保種場,更關鍵的希望在市場。守好豬種“中國芯”、發展豬業新質生產力,打開了浙江土豬保護與開發的新思路。
據了解,歷經14年的培育,浙江以中國四大名豬金華兩頭烏豬為基礎,育成了金烏豬新品種,已向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申請審定。金烏豬具備金華兩頭烏豬37.5%的血統,肉質風味接近金華兩頭烏豬,獲得市場好評。
金烏豬、槜李黑豬、白金花豬……更多生豬新品種的培育,其背后是種業振興的筑底保障。人們驚喜地看到,浙江土豬在保護與開發中汲取到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氣象萬千的改革味
浙江土豬高質量發展是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
如今,依托浙農碼,浙江土豬也有了自己的“專屬身份證”。
據了解,為做好浙江畜牧產業“土特產”文章,充分發揮浙農碼賦能作用,打響浙系畜產品知名度,浙江將以地方豬為模板,重點從打響土特產品牌、賦能品質提升、擦亮品種名片、延伸二三產服務等方面,先行開展浙農碼賦能畜牧土特產全產業鏈工作。
以制定浙江土豬特色標簽為例,線上將依托浙江畜牧產業大腦,在養殖主體基礎信息中增加土特產標簽,按地方豬不同品種、不同血統等分類標注,建立土特產主體庫。簡言之,將進一步強化浙江土豬“血統尊貴”的身份,為浙江土豬企業的品牌打造提供助力。
這只是浙江以數字化改革為手段,推動浙江土豬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切面。近年來,浙江以“小切口大場景”為突破口,構建起覆蓋畜禽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的“畜牧產業大腦”,為浙江土豬守防線、保安全和提質效,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通過“一苗一碼三張圖+N預案”,即可實現重大動物疫病源頭預警、研判評估、快速處置和精密智控,為浙江土豬多建了一層數字化防護網。再如,浙江依托“浙農牧”+“浙食鏈”,實現肉品“一次出證”“一碼追溯”“一網通銷”,大大提升了企業的便利,也為土豬肉知根知底溯源打出了“放心牌”。
不僅如此,為了將浙江土豬打造成為“土特產”振興示范成果,浙江省除了出臺省域行動方案外,各地也基于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出臺系列政策舉措,全鏈條增強要素供給。
如金華市出臺《關于支持金華豬(金華兩頭烏)和金華火腿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包含支持金華兩頭烏、金華火腿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各10條措施,“真金白銀”擦亮地方土特產金名片;嘉興市印發《關于支持嘉興黑豬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措施》通知,從土豬的全生命周期出發,從提量、提質、提效等方面精準施策,促進浙江土豬產業鏈向縱深發展、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寧海縣推出《關于支持岔路黑豬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也打響了地方土豬品牌攻堅戰、品質提升戰、品種升值戰。
勇立潮頭的浙江,將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五屆五次全會精神為契機,再一次展現以改革促發展的魄力與決心,通過一系列高質量要素供給和保障,強力支撐浙江土豬產業的層層“拔節生長”。
未來牧場的科技味
在未來牧場,浙江土豬過上了怎樣的生活?
走進華騰5G未來牧場,金烏豬的耳朵上別著一只小小的智能耳標。據介紹,重僅7.9克的耳標不僅是安放在金烏豬身上的體溫計,更是它的身份證。借助智能生物耳標,它的健康狀況與屏幕相連,實時記錄體溫、運動量等健康數據,分析其身體狀況,精密智管生豬養殖全生命周期。
與此同時,這里的豬舍更是刷新了既往的想象。不僅每間豬舍都有地暖、空調、自動消毒和除臭系統等,甚至還為懷孕母豬提供單間產房以及營養餐、月子餐,從而提高產仔質量。
這里的金烏豬還享受到了智能機器人的“一條龍”服務。傳統養豬需要人,未來牧場的核心則是機器人,包括巡檢機器人、消毒機器人、打針機器人等。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從去年7月起,豬舍內正在試用打針機器人,以往需要3名養豬人才能完成的疫苗注射等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個打針機器人便可完成。
無獨有偶,在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內,一部手機、一塊智能大屏,就能管理浙江土豬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等全產業流程。
未來牧場,在重構傳統產業的過程中,引領著農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斷邁進。在浙江,數字“軟實力”正在支撐起浙江土豬產業發展“硬筋骨”。
畜頭肉尾的豐收味
一個產業綿延不絕,光靠文化和情懷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競爭優勢。為了高質量推動浙江土豬保護與開發,浙江積極做好“畜頭肉尾”鏈上增值的大文章,以全產業鏈協同共進的發展理念,為畜牧產業能級躍升打開新空間。
春江水暖鴨先知,“市場熱”是第一動力。以飼養嘉興黑豬為主的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從一塊豬肉出發,不斷自我革新,構建集“種質研發、智慧養殖、綠色生態、標準屠宰、冷鏈運輸、精深加工、數字銷售、品牌驅動、牧旅融合”于一體的生豬高質量全產業鏈,通過“黑豬鮮肉包”等特色土豬產品,以“一塊豬肉”撬動百億級全產業鏈共富生態。
做好“土特產”文章,既需要在“鏈”上拓展,也需要在“融”上發力。金華婺城區的“熊貓豬豬樂園”,在今年暑假迎來人流量高峰期,最高日客流量達1.2萬人次。占地1200畝的歐式建筑群被連片茶田、竹林和草坪環繞;“兩頭烏豬”文化科普館,將1700多年的養殖歷史娓娓道來;在城堡內的5G智慧養殖中心,120米長的豪華參觀走廊,可以近距離觀察“兩頭烏”養殖全過程;豬舍內還有國際論壇中心、咖啡廳、親豬野奢酒店;移步室外,則是“熊貓豬豬”的歡樂村莊。據統計,2023年熊貓豬豬總營收1億元,其中旅游收入3000萬元,鮮肉收入3200萬元,各類加工肉制品3800萬元,真正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
老字號的火腿企業也坐不住了,開啟了擁抱“年輕人”的變革之路。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腦洞大開,開發出金華火腿冰淇淋,通過“咸鮮+香甜”的奇妙組合,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金華火腿。
該公司總工程師馬曉鐘說道:“要搭上快消品的快車,在新的時代需求中求創新。”“變身”冰淇淋只是開始,肉脯、八寶粥、掛面、麻花、蛋糕、醬油、餅干……國家32項食品分類目錄明細,金華火腿瞄準了其中的17類。通過跨界合作,金字火腿的朋友圈正變得越來越大。
如今,浙江土豬的全產業鏈正在不斷鍛長、鍛強,新的業態場景百花齊放,為整條產業鏈增值賦能,共同為產業振興提供澎湃動力,激蕩出真正的藍海,讓豬在更多的風口上“飛”起來!
雙向奔赴的共富味
浙江土豬站上了土特產回歸的主舞臺,讓百姓津津樂道的原因在于,這是“增收致富”的有力載體。
一頭土豬可以產生怎樣的共富效應?先不說那些具備“網紅體質”、牧旅融合的農場莊園,提供了周邊的就業崗位,帶動了鄉村旅游,給附近的民宿、農家樂帶來了流量與留量。單從養殖端,浙江各地正在探索聯農帶富的新模式、新方法,讓更多的人共享到地方土豬振興發展的紅利。
據了解,金華創新推出“借畜還畜”與“托養代管”模式,由兩頭烏企業為低收入農戶、缺乏初始資金的養殖場(戶)提供兩頭烏豬崽,約定領用價格、飼養要求、疾病防治責任、回購價格等條款,并提供技術服務,育肥后企業回購,實現了兩頭烏產業振興與農民增收雙贏。
寧波寧海通過岔路黑豬“甬好膳”豬肉品牌,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加盟品牌豬肉專賣,幫助家庭農戶加入生態養殖、優質豬肉產業鏈,“品牌帶農”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寬。衢州則探索“公司+基地+專業戶+銷售門店”的經營模式,推動土豬鄉創企業與村集體合作,推廣種養循環共富農場模式,土豬+“流量”,村民致富增收的畫卷不斷增添新的色彩。打好“共富增收”“組合拳”,浙江土豬產業儼然成為浙里共富的富民產業。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