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產融合 激發現代農業新活力
眼下,碭山縣翠冠、翠玉、圓黃等早熟梨陸續進入采收期。梨園里,梨農們忙著采摘、轉運早熟梨,供應市場。通訊員 崔 猛 攝
當前,我省農村三產融合經多方發力呈現出強勁的勢頭,形成了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新格局,建成了一批類型多樣的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示范鄉、示范村,農村一、二、三產之間相連越來越緊密、發展越來越協同,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得到了有機整合,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
全產業鏈示范
深耕“一縣一業”
國字號農科院所落戶;建設500畝科研基地;培育農作物新品種15個;推廣種植面積達50余萬畝……在安慶市望江縣華陽鎮,一個鎮的“試驗大田”長出的“全產業鏈示范”在全縣遍地開花。
如今,望江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這里,正有序有效地做好補鏈、優鏈、強鏈工作,“全鏈條”式發展模式呈現出良好的前景。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鏈式”結構。望江縣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雷池鎮,現有烘干公司10家,可以實現日烘干1045噸,有大米加工廠7家,與本鎮的276個家庭農場、合作社簽訂了種植協議,種植訂單化讓種植大戶穩穩地獲得收益,并通過訂單化生產可以為縣內外供應4.83萬噸大米。
加強三產融合,完善“鏈式”環節。如今,望江縣依托農文旅不斷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延伸水稻種植附加值。例如,依托豐收節文旅活動、特色美食望江炒飯、早點加工廠等,以“稻油輪作”深耕傳統農業產業。
依托“稻油輪作”,望江縣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后獲得全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示范縣、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優質“望江大米”生產規模達3.2萬公頃,年商品量30萬噸,銷往江西、湖北、上海、廣東、福建等全國20多個省市。
全產業鏈示范深耕“望江大米”的實踐,是近年來安慶市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深耕“一縣一業”特色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慶市聚焦“穩面積、提單產、優品質、增效益”,實施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做大特色產業,打造“一縣一業”。各地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例如,安慶市宜秀區以三產融合發展為主線,打造農旅結合的鄉村振興之路;懷寧縣獲批創建2023年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望江縣著力產業振興,成功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
科技賦能
做強“精品農業”
近年來,我省在現代農業發展實踐中,立足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產業,運用新模式、新技術做大做強“精品農業”,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現代農業產業通道和農民就業創業增收通道。這種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科技賦能帶來的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將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等引入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推廣良種、良方、良法,提單產、增品質;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種植大戶超5000人次;與農科院校等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專家深入農作物種植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近年來,望江縣開展與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以科技支撐強化科學田管,請知名專家下田“把脈”,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深耕優質水稻,發展高效農業,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盛夏季節,是稻飛虱混合種群防治關鍵期,合理使用農藥,及時做好蟲害防治很重要?!苯?,望江縣雷池鎮農技站農技師走入田間,指導種田大戶做好病蟲防治,“只有下田‘把脈’,才能針對性地為糧農提供有效的農技服務?!?/span>
科學田管,是望江縣深耕優質水稻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望江縣著力推廣良種、良方、良法,提單產、增品質,不斷發展高效農業,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望江縣依托已簽訂合作協議的農科院校等科研機構,在不同的節令及農事節點,邀請栽培育種、農經管理和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知名專家,深入農作物種植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員、種植大戶超5000人次。
“小草莓”做成“大產業”,是全國百強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長豐縣極具“示范性”的現代農業案例。得益于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發展,長豐縣成為全國設施草莓第一縣。
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優勢,長豐縣引進智慧農業谷、中國菌物谷等高能級農業科技平臺,促進農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聚焦種業“芯片”,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擁有12家大型農作物育種育苗企業,實現種業產值20億元左右,其中“江淮園藝”“安徽國豪”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
長豐縣堅持科技龍頭引領,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利用智慧農業谷等“五大平臺”,加速智能菌房、測土機器人等成果轉化,賦能升級“大田作物、草莓、奶業、碧根果、稻蝦”5個農業全產業鏈。通過科技賦能,長豐的草莓專業合作社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銷售渠道,能迅速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實現產業穩定增收、農民持續增富。
“長豐草莓”這一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大幅提高農民的增收致富能力,業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接二連三”
讓一產衍生更多利益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讓一產“接二連三”,衍生出更多效益。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進主導產業在生產加工、冷鏈物流、科技研發、社會化服務等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發展電商等銷售,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格;通過推進農旅融合,讓農業產業向新型消費靠攏,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級集體經濟增長的“三贏”。
“三聯三增”打造富鋅產業,是桐城市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探索出的一條路徑。
聯校增技。桐城市引導經營主體與安徽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建成5家企業千畝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和8家企業500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
聯企增效。桐城市雙港鎮成立省內首家鄉鎮級漁業協會,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鼓勵會員分工合作,構建集“研發—加工—倉儲—展銷—物流”于一體的特色水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
聯農增收。桐城市推廣稻蝦、稻鱉、稻鱔等農田綜合種養模式,2023年新增種養大戶268家,帶動種養、銷售、餐飲、出口等產業就業1580人;帶動周邊270余戶脫貧戶及低收入人群,戶均年增收3800元。
在聚焦現代農業、提升綜合效益上,阜陽市下了功夫。
該市持續優化糧食結構,以優質專用品牌小麥基地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小麥全產業鏈發展。糧食產量達107.44億斤,占全省12.9%,連續10年超百億斤,居全省首位;發展優質專用小麥700萬畝,優質專用品牌糧食工程成為全國樣板。
該市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業并做大做強。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0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8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總數達7家,全市5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達6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454億元,穩居全省第一。
阜陽市通過推廣特色農業“1+N”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持續優化特色農業生產布局,建設特色農業規范化、標準化種植養殖基地和集聚區,做好“土特產”文章。與此同時,該市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利用“農業+旅游+”“農業+生態+旅游+”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生產標準化、功能多樣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的現代休閑農業產業。
當前,全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結合本地區優勢發展布局現代農業,按照“第一產業是基點,第二產業是重點,第三產業是亮點”一體化發展思路,科學制定“一個接一個”一體化發展規劃。突出優勢做強“一產”,為“接二連三”打牢基礎;突出企業做優“二產”,加大農業“接二”力度;突出特色做活“三產”,加快農業“連三”進程。通過三產發展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和諧美麗。(記者 張旭初)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