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蹭名牌” 不如“創名牌”
獲得地理標志認證的農副產品,往往意味著更高的市場認可度,相較于同類產品可賣出更高的價格。于是,一些渴望高價的銷售者、生產者動起了歪腦筋。近日,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法院就侵犯“奉化水蜜桃”地理標志商標權糾紛舉辦了一場公開庭審活動,判決被告四季公司(化名)賠償商標權利人奉化水蜜桃研究所各項損失共計16萬元。
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識別性不同于普通商標,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以及較高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奉化水蜜桃研究所作為涉案商標的監督管理機構,有權禁止并依法追究他人侵犯證明商標權利的責任。四季公司在某網購平臺開設網店銷售的水蜜桃并非來自奉化,卻在網店鏈接標題、宣傳圖片、詳情介紹等使用了“奉化水蜜桃”字樣,其行為無疑構成了商標侵權,理當承擔相應的侵權損失。
農產品“蹭名牌”亂象由來已久。像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煙臺蘋果、贛南臍橙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或區域公用品牌都曾被濫用。以水果“蹭名牌”為例。今年5月,一些網店就開始銷售6月中旬才成熟的“北寨紅杏”。造成此種亂象的原因,源于生產者、銷售者對品牌使用的合法性意識比較淡薄,加之農貿市場及網店銷售農產品的經營者和消費者非常多,監管難度大。
隨著農村電商蓬勃發展,農產品品牌侵權行為更加隱蔽、打擊難度更大。這迫切需要相關部門從品牌追溯、網絡交易等環節著手,加強品牌保護機制建設。如通過產品碼、追溯碼等方式,構建便捷可靠的品牌追溯體系,讓消費者能夠查詢產品來源、辨別真偽。同時,電商平臺要積極配合監管,加強對平臺經營主體的準入審核、經營約束,守護好農產品“金字招牌”和消費者權益。
經營者、生產者都應增強對品牌使用的合法性意識,與其讓自家的農產品“蹭名牌”,不如踏踏實實地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把自家的產品打造成“名牌”。(付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