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助共富 看金華非遺如何成為鄉村振興“金鑰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如何讓古老的非遺推動鄉村振興,在新時代的傳承中為鄉村注入發展活力,婺州大地有了許多有益的探索。
非遺的代代相傳
染布養缸的日子里,凌晨4時,溫國香就會來到村口的梅溪邊取水,“婺州扎染需要用到活水,這也是我們選擇這個村子的原因之一?!?/span>
溫國香是金華市級非遺“婺州扎染”的第四代傳承人,2018年,她的“婺州染坊”開在了金華婺城區南山腳下的安地鎮巖頭村,這里碧水青山、梅溪環繞、美如詩畫。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脈相承。自從有了溫國香和她的“婺州染坊”,巖頭村變成了網紅村,“非遺+旅游”也推動了共同富裕。
非遺根植鄉村,擁有天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土黃色的泥墻黑瓦房,掛著一塊“婺州染坊”牌子,4個金燦燦的大字在藍天白云襯托下熠熠生輝。染坊門口小溪潺潺流水,古木參天,村子清凈宜人。
“我很喜歡土的東西,有我小時候外婆家的味道。”溫國香從小受祖輩影響,酷愛傳統民間手工藝,傳承了婺州扎染技藝精髓。巖頭村的自然環境、人文底蘊和淳樸民風,深深吸引了她。
婺州扎染起源于隋代襄州刺史柬郡公崔彥穆的孫女崔氏,曾一度風靡整個王城。后來,崔氏家族沒落,崔氏旁支沿用崔氏手藝重新設立“婺州染坊”謀求生計,而溫國香的祖輩就是其中之一。崔氏的手藝一直伴隨著這一脈家族的日常生活。
婺州染坊中的精美服飾。潮新聞記者 鄭景懷 攝影
鄉村有非遺的“魂”
1999年生的小伙子陳金鴻是土生土長的浦江人,父親陳興堂是“浦江春毫”技藝傳承人,也是金華市級非遺傳承人。陳金鴻在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回鄉創業,繼承父輩的茶業,成為家族的第三代茶人。
“我做茶的理念,就是做一杯干凈的、有靈魂的生態茶?!标惤瘌櫝錾诹愎I鄉鎮的檀溪,這里有生長條件優良的土壤、空氣和水分。他發起并成立了浦江縣興檀茶葉專業合作社,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研發與茶文化傳播,同時申請注冊了自己的茶葉品牌——心檀,帶著村民們一起致富。在他看來,家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具備“山好水好茶更好”的天然優勢,這是任何技藝都無法取代的。
“如何讓浦江茶香飄得更遠?”這是陳金鴻一直思考的問題?!捌纸汉恋闹撇杓妓?,曾經也是紅極一時,我想把我家的綠茶打造成綠茶里面的標桿,能夠跟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等品牌媲美?!睘榱舜虺雒麣猓惤瘌檸е约也枞~參加了許多比賽,心檀也不負眾望,毛尖和紅茶在“中茶杯”第十二屆國際鼎承茶王賽中分別榮獲特別金獎和銀獎,同時綠茶也在第十一屆“中綠杯”名優綠茶推選活動中,榮獲一金兩銀的成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許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多來自民間,民間工藝的原材料和制作技藝都離不開特定的區域,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成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
讓非遺“活”起來
非遺傳承,關鍵在人。鄉村振興,關鍵也在人。金華有許多非遺傳承人群體,他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值暑假,義烏李祖村一間古色古香的梨膏糖制作非遺工坊內,一群學生正在李清標的帶領下,親手體驗梨膏糖的古老制作工藝。李清標的父親李期銀在一旁吹拉彈唱,悠揚的胡琴曲和戲曲演唱在炎炎夏日帶給游客們一份意外的清涼。
金華梨膏糖制作技藝有1200多年的歷史,李氏梨膏糖就有300多年,李清標是梨膏糖的第七代傳人。接過父親的衣缽,李清標以年輕人的視角,在制糖、講解、銷售的道路上不斷創新,開創了“無糖秋梨膏制作技藝”、研發了“無糖梨膏棒棒糖技藝”,獲得“一種梨膏糖制作方法及配料”和“一種梨干的曬制方法”的發明專利?!袄钍侠娓嗵恰逼放埔搏@得“金華市著名商標”“金華市名牌產品”和浙江省“名特優產品”榮譽稱號。
“任何一種傳統工藝,傳承下來肯定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創新才是傳承的關鍵?!崩钋鍢苏f。2006年,李字頭梨膏糖建立工廠,實現集約化生產,為生產大量產品提供了源泉動力,使得傳統“慢工出細活”的梨膏糖得以快速制作,同時增加品質。當年的小作坊成了市級龍頭企業,李字頭梨膏糖的火爆銷售,帶動了原材料的大量收購,每年對本地黃花梨、山花梨和各類藥材的收購數量不斷增加,本地的不少農戶都有了穩定的收購渠道。
李清標帶著李氏梨膏糖制作技藝到上海會展中心參展(受訪者 供圖)
為鄉村注入共富力量
近年來,婺州扎染得到發展和傳承,越來越多人走進巖頭村,穿上扎染的傳統服飾,沉浸式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溫國香和她的“婺州染坊”吸納了許多傳統手工藝人才,帶動了安地鎮很多村莊特別是巖頭村的農婦就業?!版闹萑痉弧逼放七€孵化產生了5個系列共20余種衍生出的扎染、布藝等非遺體驗活動,與高校、旅行社合作,改進非遺扎染制作工藝和產品,讓非遺從“活化石”轉變為方便傳承的“活文化”,目前工坊每年承接研學人員逾3萬人次。
村子的人氣旺了,村民們也搭上了“致富快車”,以農家樂、文創產品銷售和農特產品銷售為代表的文旅配套經濟在巖頭順勢而起。目前,巖頭村每年吸引游客超70萬人次,工坊帶動周邊產業年營收超800萬元,推動安地鎮全域旅游發展,綠水青山切切實實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李清標敢拼敢闖,開拓市場,在他的手下,千年傳承梨膏糖也成了“網紅”。“以前我們走街串巷叫賣,挨家挨戶銷售,可以說是走遍了大半個浙江省?,F在在抖音一類的網絡渠道,一天我們就能收到1000多個訂單,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家專注制作、售賣梨膏糖,生意是越來越好了?!?/span>
在陳金鴻的帶動下,檀溪茶葉的品質越來越好,“心檀”品牌的名氣越來越大。去年,陳金鴻在村子里收購的茶葉就有3萬多斤,帶動8000人次采茶,家鄉茶葉營收每年都有20%的增長。他動情地說:“我對茶從小就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感。我生在山里,長在山里,和茶一起成長起來。我始終覺得,我們走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回到這片土地,想辦法把手里的茶葉子變成我們鄉村振興的金葉子,這是我現在也是今后一直要做的事?!?/span>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