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的力量塑造鄉村新圖景
陜西省留壩縣位于秦嶺南麓,超過90%的縣域被森林覆蓋,近年來游客量連年突破百萬人次。除了獨特的生態優勢,這樣的高人氣更離不開當地對鄉村美學的探索。在這里,木頭樁被改造成花器,亂石堆變身青石板休憩區,雞舍被巧手裝點成景觀,稻田被打造成“大地藝術公園”,稻浪間鋪設的棧道讓游客可以盡情徜徉在如畫美景中。鄉村變為“可觸摸的詩意棲居地”,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的收入來源。
不僅如此,農家庭院被改造成咖啡館,山貨擺進文創市集,村民創辦的陶藝工坊教游客用黏土制作陶器,農耕體驗課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鄉村美學也催生了產業鏈。當生態優勢遇上美學賦能,鄉村不僅收獲了更多的詩意,鄉村全面振興也獲得了新動能。
將藝術和美學融入鄉村,以藝術眼光和審美視角重塑鄉土。如今,許多地方在探索既有“顏值”又有“內涵”、既有生態又有效益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子。通過發展農耕體驗、特色餐飲、藝術美育、康養旅居等創意農業新業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讓人們生活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希望的田野上。
村落環境是鄉村美學的重要載體,文化記憶是鄉村美學價值的精神內核,也是鄉村應當發揮的獨特優勢。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質樸獨特的鄉風民俗,鄉村的美麗需要被更充分地挖掘,美學資源可以在鄉村建設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應注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其次,須深入挖掘和傳承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故事、傳統手工藝、地方戲曲等,這些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吸引外來游客,提升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打造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文化創意等產業,鄉村的美麗與魅力可以得到更好展現。以公共藝術、非遺創新、文創設計等方式激活農村歷史文化資源,讓藝術成為引領人們走進村落的媒介;將美學元素融入農產品設計,以新穎視覺吸引消費者;深入挖掘地域歷史和人文內涵,打造特色品牌,這些實踐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還會帶動餐飲、住宿和文旅等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美麗的鄉村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化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和消費,讓傳統的鄉風鄉韻煥發時代光彩,也讓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農業與農村之美經過創意創新,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如今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在消費的過程中更加注重體驗、悅己、療愈,更加注重情緒價值和參與感,消費更加有態度、有審美。與此相適應,現在的鄉村美學也更加注重避免鄉村建設、農產品開發、旅游景觀的趨同;運用數字化、網絡化的科技手段,依托互聯網平臺與社交媒體,推廣美學創意產品和服務,提升其市場影響力。諸如稻田咖啡、養生小院等項目,讓觀光游覽更有儀式感與氛圍感,農耕體驗更具參與感和沉浸感。鄉村美學經濟的創意來源廣泛,這種豐富性使得鄉村美學經濟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獨特性和差異性,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業態更豐富、場景更多元,也就更能滿足消費者多樣性、個性化、特色化、主題化的消費新需求。
用“美”的力量塑造生態宜居、百業興旺、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新圖景,鄉村居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成果和更高的生活質量。同時不應忘記,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注重保護鄉村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畢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才是鄉村美學經濟能夠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