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世界地質公園:一份遞給世界的“農產品禮單”
云陽地質公園以山水為媒,向世界遞出一張特色農產“金名片”。
“天生云陽”區域品牌旗下近400款生態產品正撬動千億產業鏈;20萬面業大軍撐起全國70%鮮面市場,三峽陽菊香飄海外;云陽赤橙“變身”10億級地標產業;巴陽枇杷萬畝果園孕育3億元“甜蜜經濟”。這座三峽庫區腹心的千年古城,正在書寫“一產接二連三”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超過20萬云陽人‘挑’起全國70%以上鮮面市場,實現年產值逾700億元!”在去年10月召開的“扛起新使命,區縣談落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云陽專場)上,這組亮眼的數據令人振奮。
巴善食、蜀善烹、云善面。云陽因鹽而興,文脈悠長,產業興旺,其面食融合千年鹽文化和北方面食技藝,傳承發展,獨具特色,成為云陽人的記憶和驕傲,也成為云陽這座城市的文化與符號。
據統計,云陽常年在外人員達45萬,云陽人開辦的面坊面店已有7萬余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遍布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多個城市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國家,每年創造產值超700億元,已經形成了一條從面粉到面食,面食帶美食的上下游協同產業鏈。
2024年12月初,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云陽“中國·云陽面食美食地標城市”稱號。面業已成為云陽從業人數最多、產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
“一根面,串起兩個云陽縣;一碗面,喚起美食千千萬;一把面,牽起千億產業鏈”。未來,云陽將持續做靚云陽面工“全國我最關注的勞務品牌”,做響“云陽面”“董老肆包面”“云陽羊腳腳”“云安羊雜”等地標美食品牌;圍繞“面食帶美食”產業需求鏈、價值鏈、產業鏈、傳播鏈“四個一”頂層設計,推動“面食+農業”“面食+工業”“面食+商旅”融合發展,實現全產業鏈千億價值;加快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國內國外齊頭并進的銷售網絡,促進國際貿易拓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從組織、金融、人才等層面為面食產業發展做好“面食服務員”,真正讓面食從業者感受到尊嚴,體會到快樂,升騰起榮光。
今年2月,紅獅鎮蕓山農業加工廠門前,一輛滿載三峽陽菊的集裝箱運輸車緩緩啟動。車輛行駛時,微風裹挾著絲絲菊香,飄散在空氣中。這是三峽陽菊今年首次跨越海峽銷往寶島臺灣。
云陽陽菊花型完整飽滿,香氣芬芳清幽,泡煮后回味甘醇。它富含17種人體所需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清肝明目、疏風散熱等功效,是夏日里提神醒腦、補水解燥的上好飲品。
2019年,三峽陽菊搶抓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機遇,成功打通國際陸海貿易通道,出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企業負責人楊雪梅介紹,自2024年起,三峽陽菊內貿轉外貿的體量逐年增加,并在國際貿易中憑借產品的標準化和高品質贏得了市場認可,這不僅提升了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也鞏固了其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我們從 2014 年就開始陸續出口,這些年出口的市場涵蓋了東南亞、北美、歐洲,其中北美和歐洲市場都是從內貿轉外貿發展起來的。”楊雪梅說。
三峽陽菊,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更是三峽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如今,三峽陽菊已成功打造出四大系列產品,包括中藥原料、菊花飲品、以菊花餅為代表的快消品以及菊花用品。其年加工三峽陽菊干花超過2000噸,并且先后斬獲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有機食品認證,還獲得中國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及美國FDA認證,產品暢銷北美、新加坡、韓國等地。
在今年1月的北京,云陽系列特色農產品展示推介會上,云陽赤橙以其如紅寶石般艷麗的果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清甜多汁的口感,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目光。
這場“橙”意滿滿的推介活動,讓消費者近距離感受來自云陽的甜蜜風味,更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拓展了云陽柑橘類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助力云陽農產品品牌走向全國。
作為云陽縣精心培育的紅肉臍橙品種,云陽赤橙自20多年前落戶云陽以來,已迅速發展到全縣19個鄉鎮,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成為全市紅肉臍橙的第一大產區。紅肉臍橙不僅是云陽建設山地農業優品區的得力助手,更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云陽柑橘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云陽紅橘就已作為皇家貢品聞名遐邇。漢代設橘官管理,南宋建“橘官堂”,民國縣志亦有記載,云陽柑橘產業不斷壯大。如今,云陽已成為重慶市柑橘產業的核心區縣,擁有紐荷爾臍橙、紅肉臍橙、倫晚臍橙三大主導品種,種植面積達33萬畝,年產量約37萬噸,綜合產值超過35億元。
近年來,云陽充分利用“三峽柑橘”“天生云陽”等區域公用品牌的影響力,全力打造“云陽紅橙”品牌。連續多年舉辦云陽紅橙交易大會等活動,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連續多年入選“市場歡迎的果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強”,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
眼下正是枇杷春季管護的關鍵時期,在巴陽鎮的“江上枇杷源”,當地村民搶抓黃金時間對枇杷進行管護,園內一派忙碌景象。
走進“江上枇杷源”,成片的枇杷樹郁郁蔥蔥,隨風搖曳,展現出勃勃生機。村民們手法熟練地給枇杷疏果、套袋,每一顆枇杷都承載著他們對豐收的期盼。
枇杷是巴陽鎮傳統的種植產業,家家戶戶都種有枇杷樹,現主要品種有“大五星”“解放鐘”“華北1號”“貴妃”等10余個品種。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充裕的陽光、獨特的氣候和水土條件,以及科學的栽培方式,賦予了巴陽枇杷肉嫩多汁、酸甜可口的獨特標簽。
據悉,巴陽鎮枇杷種植面積1.2萬畝,枇杷生產的標準化率基本達到了100%。去年全鎮枇杷總產量在1.5萬噸以上,總產值突破3億元。
作為“枇杷之鄉”,巴陽鎮已連續舉辦了17屆枇杷節。近年來,該鎮積極探索果旅融合發展之路,通過以果興旅、以旅促果的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枇杷節已成為當地的一張靚麗名片,將旅游體驗融入枇杷產業的各個環節,形成了果旅經濟鏈,實現了枇杷采摘、枇杷經理人、枇杷制品、枇杷養生宴的一體化增收。
云陽世界地質公園,這片被長江滋養、被群山環抱的沃土,正以一份豐饒的“農產品禮單”向世界遞出名片。這里不僅是地質奇觀的博物館,更是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板——以產業為筆、以生態為墨,書寫著“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動實踐。未來,云陽將繼續以開放之姿,讓“天生云陽”的品牌跨越山海,讓世界品味三峽庫區的獨特風味,見證一座城市與自然共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