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擦亮綠色招牌 打造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
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資源是巴中農業發展的“底牌”,也是最大的優勢和動能。我市緊緊把握省委“支持廣元、巴中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機遇,大力發展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四大特色農業,提升巴中綠色產品供給量、市場占有率,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巴中的綠色生態型現代農業,正源源不斷為成渝地區輸出穩定優質的綠色產品。
建基地 綠色資源更富足
再過兩個月,南江縣大河鎮柏楊坪社區原北極牧場附近的現代農業園區科創中心、博覽館以及游客中心等將全部完工,成為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又一“打卡”地。北極牧場附近的養殖大戶何江正信心滿滿地要擴大黃羊養殖規模:“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今年收入15萬元以上沒有問題,廣元、達州等地客戶早就在給我打電話預定了,等到一出欄就聯系他們。”
以綠打底,綠色經濟正成為巴中加快發展的主引擎。近年來,我市圍繞“努力建成秦巴山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生物醫藥基地、山區現代農業強市”的發展目標,依托地理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布局落子,圍繞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4大特色農業,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綠色產業組合拳。
一直以來,我市的特色產品,如椴木耳菇、高山茶葉、南江黃羊、通江銀耳等深受消費者喜愛。目前全市已有377個特色產品通過“三品一標”認證,通江銀耳列入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巴中云頂”等7個產品獲歐盟有機認證,南江核桃等6種優質農產品搭乘中歐班列遠銷歐洲。
我市還加快發展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型工業,構建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體系,厚植綠色發展優勢。在全市新落地重大產業中,食品飲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綠色農業、文旅康養等成為投資熱點。
圍繞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巴中通過深入推進特色農業突破,依托富集的山地自然資源,做大做強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引進成渝地區優質農業企業合作共建農產品生產基地、精深加工園區、物流配送中心,構建特色農產品市場營銷網絡,推動農業企業面向成渝等地區開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不斷拓展銷售市場。
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富硒、有機”優勢,推進特色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高質量建設了一批特色農業種源基地。近5年來,分別建成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產業基地28.6萬畝、43.2萬畝、42.5萬畝;年出欄南江黃羊28萬只、青峪豬21.19萬頭、巴山土雞1004.9萬只;發展蘆筍4萬畝、青花椒35萬畝、金銀花14萬畝、銀耳4萬畝……特色農業持續發力。
2020年巴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4%,增速創15年來新高,特色農業正成為老百姓持續穩定增收的“加速器”,也為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提供了堅實基礎。
樹品牌 綠色招牌更明亮
今年“五一”期間,在成都舉行的第十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我市17家企業的80余個茶葉產品參加展示展銷,20個產品榮獲“金獎”,位居全省產茶市州前列,現場累計銷售茶葉產品157.2萬元,達成協議訂單1000萬余元,秦巴茗蘭·尚劍”“金枝玉葉綠茶”“天崗銀芽”獲“四川名茶”稱號。
不僅僅是茶葉,巴中的綠色生態優勢明顯,農業資源稟賦優越,土壤富含硒、鋅、碘、硫等四大生命和營養元素,光熱資源充足,森林覆蓋率高,綠色產品豐富,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2012年,我市就打造了巴中市綜合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適”,將“椴木耳菇、高山茶葉、食飲巴藥、生態畜禽、優質糧油、特色果蔬、巴河水產、風味食品”八大類巴中特色優勢農產品整合到旗下。
目前,“巴食巴適”品牌價值已達124億元,成為我市農業的“金字招牌”,其旗艦店、實體店、窗口店近100家,遍布全市城鎮,觸角延伸至廣東、成都、西安、重慶、濟南等大中城市,巴中綠色產品的美譽名聲在外。2018年,“巴食巴適”榮獲全省“十佳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稱號。
我市還積極培育“巴山民宿”等區域公共品牌和“南江黃羊”等特色品牌,抓好“南江核桃”“空山核桃”等特色品牌建設,正力爭將“米倉山核桃”打造為全市核桃公用品牌。開展中藥材馳名、著名品牌創建,鼓勵企業參與中藥材“三品一標”產品申報認證。大力拓展京東、天貓等電商市場,同步支持重點企業建設線下體驗店、專賣店以及供銷網點。
通過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戰略,持續擦亮巴中特色農產品“富硒、有機”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持續鞏固提升了特色農業產業,奮力走出了秦巴山區脫貧攻堅綠色發展新路子。
強科技 綠色產品更精致
今年4月,平昌縣云臺鎮全市水稻機械化栽播暨高效直播技術現場培訓會上,兩臺無人機短短三分鐘就播種了6畝稻谷,村民們一片贊嘆。同樣感受到科技神奇魅力的還有巴州區清江鎮大觀梁茶場的工人:只需打開開關,先進的以色列滴灌技術就能啟動,對茶場進行灑水,效率是人力的五倍以上。
近年來,巴中市緊緊圍繞茶葉、核桃、道地藥材、生態養殖“四大特色農業”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群眾增收。2016年以來,全市實施農業科技項目75個,投入資金規模累計7000余萬元,間接撬動社會資金近億元,新增經濟效益達5億元以上,受益群眾10余萬人。
建立南江黃羊、青峪豬等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山茶、核桃、土雞等4個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促進“四大特色農業”產業科技研發進程。推廣茶葉“三花1951”、中藥材“皖樓9號”、畜禽“伊拉兔”等優質高產新品種80余個,開發“金山紅茶”“高觀茗香”“核桃蛋白粉”等科技創新產品20余個,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經濟作物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
引進并推廣“無雨恒溫壟肥”“茶葉生物防控”“小雜糧滲水地膜波浪式穴播”等惠農新技術160余項,在原產業培育技術路線基礎上開發新工藝30余條,農業耕地的利用率、產出率提升約30%,科技引領貧困戶增收致富效益充分發揮。圍繞“四大特色農業”產業技術需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集中培訓+分類指導”“線上+線下”等形式,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00余場次。其中,組織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117名科技人員組建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團,解決制約涉農企業發展技術瓶頸問題200余個。科技,正在給巴中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記者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