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按下和美鄉村建設“加速鍵”
【編者按】近年來,我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全力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這其中,積極探索以有限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因地制宜打造適合本地可持續性發展以“北拂曉、南二龍”為典型代表的和美鄉村建設的“定遠路徑”尤其值得關注。本報特推出“和美鄉村看定遠”系列報道,以展示定遠縣在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思路、新成效、新經驗。
地處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定遠縣,面積3002平方公里,人口97.5萬,轄22個鄉鎮。近年來,該縣學習借鑒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經驗,不斷創新思路,通過和美鄉村“以點帶面”示范效應,全縣鄉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變化,呈現出產業發展、旅游業融合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鄉村社會生活提質升級、鄉村文化傳承與村莊運營等諸多要素并重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該縣西卅店鎮高潮新村、池河鎮岱山社區相繼入選省級精品示范村,先后完成109個省級中心村建設任務,廣大鄉村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和美積分賦能鄉村處處美
當全省第一臺信用積分自助兌換機安裝在村里后,劉發平就成了這臺機器的“常客”,11月27日這天,她又用400積分兌換了一個小面盆,“平時用它洗洗菜啥的,挺湊手”。
劉發平是定遠縣拂曉鄉莊楊村村民。今年9月中旬,莊楊村村委會通過皖事通App里的“黨建引領信用村服務平臺”發布了一項人居環境整治任務,邀請村民自愿參與自家房前屋后、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潔活動,劉發平在手機上認領了任務,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后,到村部找到管理人員,掃了簽到碼,800積分“刷”地就到了她的賬戶上。
拂曉鄉組織干事張敏敏是這臺信用積分自助兌換機的管理人員,9月份機器安裝時,她聽說這是“全省首臺”,覺得是榮譽更是責任,“我們在機子里放了10種共計70多件商品,包括洗衣液、牙膏、垃圾袋等,都是日用消耗品,村民兌了就能用上”。盡管兌換過程很簡單,但張敏敏還是喜歡守在一旁,不厭其煩地教村民怎么操作。在她看來,每一次兌換都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路演,為更多村民提供正向激勵。
在掙積分的任務中,很多都是動動手就完成的小事,也有關系到村子建設和發展的大事。去年底,莊楊村打算修一條路,恰好要穿過劉發平和另一位村民鄧學英家的菜園,村干部擔心他們不肯,打算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上門勸說。沒想到剛一登門,兩家就一口答應下來,菜地很快讓了出來,路也很快修了起來。“在鄉風文明評議時,村民小組認為這兩戶村民關心集體、支持村里的建設,給了他們很高的信用積分。”莊楊村黨支部書記王永芳說。
在定遠縣西卅店鎮高潮村,“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同樣做得很細。
高潮村建立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定了遵紀守法、家庭和諧、鄰里友善、關心集體、愛護環境、致富帶富、熱心公益、移風易俗8大類140條積分細則,其中74條正面清單給予加分,66條負面清單給予減分。
而在村里的誠信超市內,數排貨架上擺放著琳瑯滿目的日常用品,洗潔精、晾衣架、圖書、兒童玩具等商品全都清楚地標注了積分兌換標準,只要滿足兌換標準,村民們就可以自主選購。
“剛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這項工作時,很多群眾對此不太了解、不理解,為了提高大家的參與度,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發放一封信、懸掛橫幅、張貼海報……爭取每位常住村民都參與到活動中。很多老年人不會操作智能手機,我們年輕村干部就一對一、手把手教他們,現在經常有群眾來問我,幫忙看看有多少積分啊,能兌換什么商品啊,參與度非常高。”高潮村村委會委員楊興滿說。
在“和美積分”的激勵引導下,看得見的變化是村容村貌從“一處美”變“處處美”“一時美”變“時時美”,看不見的變化是崇德向善、向上向好的文明鄉風正在春風化雨、浸潤人心。
村務聽證讓村民共建共享
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福祉,而在整治過程中如何發動村民廣泛深入參與,如何在建好“面子”的同時提升“里子”?這道題,用心做對每一細節,就是加分題。
2023年3月,定遠縣二龍回族鄉紅衛村嗟虞莊開始人居環境示范點建設時,成立了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理事會,74歲的林玉先作為村民代表加入了理事會。
第一次開會,鄉村兩級干部、村理事會成員、在家的村民都參加了,得知要把村莊建得漂亮起來,村民都說好。有人提議說,咱們村口有一個這么大的虞姬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居環境整治時,能不能把虞姬文化結合起來?村民又都說好。大家又商量,村東頭那一大塊荒地,種了不少楊樹,春天楊絮像雪花一樣四處飄,夏天樹上往下掉蟲子,村人都不愿往那邊去,干脆把樹砍了,建個大舞臺。
每位村民都成了規劃師,圍繞著村莊建設的每一個建議都得到充分尊重,嗟虞莊的未來,就在村民們的集思廣益中成了型。
很快,大家的想法都實現了:村莊入口處建起了“望虞亭”,西邊正對著虞姬墓;旁邊新建了村情村史館,采用的是漢代建筑風格;村民房屋外墻,畫上了容顏傾城、才藝并重的虞姬形象……此外還修了路,架了路燈,建起了兒童樂園、公廁、垂釣中心,曾經臟亂破舊的村莊完全變了個樣。
最熱鬧的還是村里的大舞臺,光是今年就辦了3場演出。4月底,林玉先發動村理事會動員村民湊錢請戲班子來演出,張家湊50元、李家湊100元,原打算只唱7天,結果湊到的錢夠唱半個月,于是就真地唱了半個月,“每天來看戲的人好多,下午有千把人,晚上人更多,足足有兩千人,周圍張橋、勝利、離這有20多里地的倉鎮的人,都過來看戲。”林玉先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然興奮不已,“我活了這么大歲數,嗟虞莊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
村民的喜悅,二龍回族鄉黨委副書記郭小玲感同身受,她覺得“村務聽證”制度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村民的訴求,“大事小事都尊重他們的想法,聽取他們的意見,結果自然就會符合他們的意愿。”
人居環境整治這道題,用心做,就一點也不難。
拂曉鄉莊楊村謝集組在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過程中,不僅召集村民代表、五老人員一起開會協商,還將每次的會議內容編發到“共建美麗謝集”群里,讓在村村民、在外地的本村人都參與進來,紛紛獻計獻策。
謝集組包組干部朱俊紅回憶說:“村里當時想把一條泥巴路改造成水泥路,我們把倡議村民集資修路的消息發到了群里,萬萬沒想到,短短一周就收到了39000元的捐款。”
消息發出去當晚就收到了第一筆捐款,捐款人陳銀培,是在外地創業的謝集人,他在群里轉了500塊錢,附言“共建美麗家園,我出一份力”。
“自陳銀培以后,大家好像都要攀比,你捐了,我也要捐,嫁到外地的謝集女兒也捐,戶口遷到縣城、合肥的人也捐。村民謝而兵56歲了,和妻子身體都有殘疾,小兒媳還患病,他兩個兒子各捐了500元,謝而兵還堅決要捐500元,說要是不收就跟我翻臉——這錢雖然最后還是退還給了他,但這事一直讓我感動。”朱俊紅回憶說。
這39000元捐款,每一筆是多少、捐款人是誰,都寫在了公示牌上,樹在了謝集鄉賢館門前的廣場邊,成了謝集人淳樸向善民風的最生動寫照。
定遠縣自2020年開始持續創建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以來,通過建立全縣“五看五比”打擂臺機制,充分調動鄉鎮創建熱度和創建質量,截至目前,已完成154個人居環境示范點建設任務。在“村務聽證”制度深化下,以二龍回族鄉中湯、譚巷,拂曉鄉謝集、丁許,爐橋鎮河頭等為代表的“頭雁”,正通過全縣范圍內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形成你爭我進、“群雁”齊飛之勢,人居環境示范點創建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
資本運營助力鄉村和美
我省自啟動實施“千萬工程”以來,和美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個、省級中心村9083個,其中不少鄉村提前按下“快速鍵”,借助鄉村產業、鄉村運營、社會資本的賦能,實現了鄉村建設向鄉村運營的跨越。
位于定遠縣西北部的能仁鄉依山傍水,所轄農科中心村山清水秀,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這名氣,不僅來自于“顏值”,更來自于“實力”。
農科村和美鄉村示范點面積約9.8萬平方米,常住人口約1000人。隨著示范點的逐步建成,大幅提升了周邊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廣才說,農科村在方圓幾十公里內“出圈”后,村兩委依托股份經濟合作社為投資運營主體,流轉村民古宅,已建成“能仁匯客廳”“能人館”“鄉情村史館”,頗具歷史人文情懷的精品民宿也在謀劃中。
和美鄉村建設為鄉村產業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能仁鄉搶抓機遇,奮力振翅,飛在了前頭。
近兩年,能仁鄉堅持學浙江見行動,以“千萬工程”為標桿,立足現有山場資源稟賦,積極與安吉縣黃杜村開展白茶種植合作,實現從無到有的創新性轉變,目前種植白茶面積1500余畝,預計2025年達6000畝以上,年產值實現畝均6000元以上。
安吉白茶引進能仁并試種成功后,能仁鄉因地制宜將發展白茶種植作為本地特色產業加以扶持,出臺《能仁鄉白茶產業發展暨規模化種植實施方案》,采用“村集體+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產業種植模式,充分調動村集體、企業、大戶和群眾發展白茶種植的積極性,讓能仁的荒山茶香四溢。
能仁鄉依托特色農產品,做強“一村一品”項目品牌,持續擦亮“能仁粉絲”“能仁黃牛肉”等金字招牌;投資234萬元建成涼亭農產品加工車間,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對接,在育品提質上聚力破題,目前已研發升級山芋、粉絲等系列新品4個。能仁特色農產品被納入“定有良材”區域公用品牌,先后在南京推介會、“520”安徽文旅攜手游滁州、皖北旅游嘉年華等活動中“抱團出圈”。在“能人館”,好幾個當地有名的“網紅新農人”被重點展現,他們通過電商渠道,幫助村民銷售粉絲等家鄉特產,取得耀眼成績。
產業振興在定遠大地上正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局面。
該縣七里塘鄉韓圩村創建“光明‘圩’來”黨建品牌,圍繞光明乳業項目和光明小區建設,依托七里塘鄉大咖國際水果深加工基地輻射效應形成草莓種植產業群,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脫貧戶)”的模式發展肉雞養殖產業,通過產業興旺統籌色生態發展,探索鄉村治理有效途徑。
在定遠縣爐橋鎮河頭村,一場打造和美鄉村升級版的試驗同樣按下了“快速鍵”。
“河頭村于2019年被認定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以來,一直圍繞著鄉村振興持續發力,今年1月開始,我們在和美鄉村建設上開始了二次提升。”河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鄭金園說。
河頭村的二次提升,可以說是將鄉村農文旅產業發展、社會資本以及鄉村運營緊密融合的一次大膽探索——村里成立了河頭文旅開發有限公司,組建了專業運營團隊,中心村402戶村民全都入股,共同集資,開發“河頭 水鄉”文旅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約5000萬元,分三期建設,規劃為濱河景觀帶、農業休閑區、主題游樂區、民居體驗區、研學教育區、野外休憩區,旨在挖掘整合河頭村豐富的水資源、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將河頭村打造成一個集文化旅游、休閑度假、農業體驗、水上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鄉村莊。
“一期已經完工,建了河頭簡餐廳、鄉宿、桃花島景區、游船碼頭、村史館、大草坪露營打卡點,并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7月份人氣最旺時每天客流量超過千人……接下來二期三期還將建設辣烏島、民宿集群、研學基地,這一部分的建設,我們準備全部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目前已達成投資意向資金300萬元左右。”鄭金園說。
美麗鄉村如何成為美好生活的載體?發生在農科村、河頭村的諸多探索,正在提供一條現實路徑——以精細化、品牌化、系統化的方式,對鄉村精雕細刻,從而讓鄉村更美、更富、更有活力。
“近年來,定遠縣深入踐行浙江全域旅游經驗,深度挖掘本土自然資源、農特產品等優勢稟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運營,有條件發展農文旅產業。”定遠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瀟瀟說,“定遠縣將持之以恒推進人居環境示范點創建工作,形成‘示范點—中心村—精品村’的良性發展機制,加快推進村村和美、全域升級。”
從“面子”到“里子”,從“顏值”到“實力”,定遠和美鄉村建設正在實現新一輪跨越。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