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林果業:量質齊升由特轉強
二師三十六團一連職工在進行紅棗裝箱(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王云鵬 攝
在阿拉爾市六團雙城鎮域坤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果園內,工人在摘蘋果(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石繼良 攝
一項項科技成果轉化為提質增效的原生動力,一批批綠色果品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特色林果業是兵團的優勢產業。近年來,兵團聚焦推動特色林果業“好中向優”,把提質增效、做強品牌、拓寬銷路放在產業發展首要位置,持續調優林果業區域布局和種植結構,產品質量顯著提升,產業效益持續增長,助農增收作用不斷放大,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引領、區域特色鮮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林果產業之路。
科學種植 “滋味”更香甜
種了十幾年的棗樹要挖掉,任誰都舍不得。可連續兩年,三師四十六團一連職工梁超飛帶頭挖掉了自家地里共900多棵正值盛果期的棗樹。
梁超飛告訴記者:“砍樹是為了解決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等問題。你看,道路邊的棗樹,因為通風、光照好,掛果就很均勻茂盛。但與之相比,園子深處的棗樹掛果率就差了很多。”
地處北緯38度,四十六團光熱資源豐富,紅棗皮薄、肉厚、核小、香甜,成為棗中上品。在四十六團的5萬余畝耕地中,3.38萬畝耕地種的都是灰棗,打造出了遠近聞名的“兵團紅”灰棗品牌。
去年以來,四十六團引導種植戶實施紅棗提質增效工程,對棗園疏密提干、增施有機肥,將原先2.5米和3米的行距提升至5米或6米,解決棗樹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性差等問題。
好果品的核心是什么?兵團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果品種植位于產業“上游”,提質增效仍是重中之重。
近5年,隨著兵團特色林果業結構優化調整,兵團實有果園面積小幅調減,而水果產量明顯增長,占自治區果品總產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果品商品率持續提升,實現了產量、質量雙提升。
基于林果產業的發展現狀,兵團持續實施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大力建設環塔里木盆地林果主產區、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林果產業帶,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單果重量、商品果比例不斷提高,各類優質果品暢銷疆內外,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種植戶穩定增收。
林果豐收,果農增收。二師三〇團園一連職工唐美林也嘗到了科技種果的甜頭。“林果專家田間地頭講解示范,幫我們解決難題。通過技術培訓,我學到了科學管理果園的方法。我的香梨品質更好了,價格也更高了。”今年9月,唐美林種植的20畝香梨樹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1噸。
精深加工 “鏈”出幸福路
當紅棗與咖啡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獨特風味呢?今年6月,在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兵團展區十四師昆玉市投資合作形象展區內,香氣四溢、風味絕倫的紅棗咖啡,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目光。
“我們將昆玉市的特色紅棗與咖啡豆巧妙結合,想要打破人們對紅棗單調、灰撲撲的既往印象。”中京運達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崔宏泰介紹,“品嘗紅棗咖啡時,帶有濃郁莓果香氣的泡沫在口中破裂,如同清風拂面。”
除了紅棗咖啡,展臺上還有紅棗普洱茶飲、棗參口溶膜、棗肉蓯蓉、棗酸棗仁、棗雪菊、棗甘草等20余種紅棗制品,令人眼前一亮。
十四師昆玉市有著“玉棗之都”的美稱,這里充足的光熱、沙化的土壤和來自昆侖山的冰川雪水,造就了“和田玉棗”的優良品質與獨特風味。如何在激烈的紅棗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十四師昆玉市在精深加工端發力,逐步構建“吃干榨凈”林果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新疆昆玉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魁星表示,他們與中京運達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棗+”模式,研發了紅棗深加工系列產品,與各類飲品原料相結合,形成高品質紅棗系列產品,旨在拓寬紅棗的“朋友圈”,開拓新市場。此次展會上,他們與15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預計金額達2300萬元。
11月15日,走進位于五師雙河市的新疆雙橋果蔬有限公司,鼻尖霎時縈繞著葡萄的清香。在干凈無菌的果汁生產廠房內,一顆顆葡萄隨著生產線傳送帶變身成香甜濃郁的葡萄果汁。
這是五師雙河市持續完善、延伸林果產業鏈,大力培育精深加工企業的一個實例。新疆雙橋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光介紹:“我們看中了五師雙河市鮮果的絕佳品質,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工廠’運營模式,以NFC(非濃縮還原汁)葡萄汁等果蔬汁深加工為主。公司可日加工鮮果近300噸,產品遠銷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
葡萄產業是五師雙河市的品質果業、品牌果業、幸福果業。不僅深耕葡萄樹種植,近年,五師雙河市還著力打造“葡萄+”多元特色產業,圍繞“高產能、高效益、名特優”的發展目標,持續拓展產業鏈,不斷開辟職工群眾增收的新途徑。
擦亮品牌 優果賣優價
“蘋果好不好,消費者說了算。今年我們合作社的蘋果還沒下樹,就被客商預訂了。”阿拉爾市六團雙城鎮域坤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域坤合作社”)理事長朱桂祥說。
在種植環節中,域坤合作社請來技術員,手把手教授綠色種植新技術,實現了蘋果樹種植全流程安全、綠色、健康、數據可視化。與此同時,域坤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種植結構,打造王林蘋果核心品牌。
“六團種植的王林蘋果多汁、脆甜、皮薄、無酸,且果皮呈淺綠色,在以紅色為主的蘋果市場上形成了差異化特色。”一師六團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副主任李宏程介紹,王林蘋果樹因為每棵樹產值超萬元,被果農笑稱為“萬元樹”。
“今年,六團1200多畝王林蘋果樹預計產量4500噸,產值3500萬元。”李宏程說。
提到吊干杏,無人不知曉一師四團。四團十一連吊干杏種植戶佘勇經營著120畝杏園。從以前的愁銷路到現在的供不應求,他深切感受到了品牌建設帶來的紅利。
四團被稱為“南疆吊干杏之鄉”和“優質吊干杏產業基地”。經過20余年的努力,吊干杏已成為職工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實現了統一銷售、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流通、統一服務。目前,四團吊干杏種植面積達5.9萬畝。
“品牌建設是一場馬拉松,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艷表示,新疆、兵團的瓜果聞名遐邇。幾乎人人都知道“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蘇的蘋果人人夸”這類順口溜。但當地大企業、大品牌卻不夠響亮。兵團林果產業正處在從粗放型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在現代化營銷、產品包裝、品牌打造、市場開拓等方面亟待提升。
王艷表示,兵團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加速推動林果產業轉型升級,瞄準消費者所需,提升各類經營主體的品牌運營能力,為林果產品帶來更加強大、穩定和持久的消費“流量”,讓質優味美的兵團味道香飄四方。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