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鏈”起百億大產業
項目專家組深入22家企業進行質量診斷,編制完成20份《現場調研診斷報告》、15份《產業鏈質量提升建議書》、15份《荊門市稻米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評價報告》,幫助企業解決技術攻關難題3個,制定團體標準1項,提出質量改進建議119條;經初步測算,該項目可產生經濟效益3.8億多元——這是今年湖北省荊門市綠色稻米產業鏈被納入省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
素有“荊楚門戶”之稱的荊門,不僅是全國稻米主產區,而且承擔著“中國農谷”的建設重任,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市優質稻米種植面積達25.69萬公頃,年加工稻米223.745萬噸,工業總產值達到130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荊門市大力實施“一袋米”工程,積極培育“荊品名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荊門稻米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荊門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據湖北省市場監管局質量發展處處長蔡俊輝介紹,為支持荊門“一袋米”工程實施,今年,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將荊門市綠色稻米產業鏈納入省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為其提供全鏈條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
“為增強荊門市綠色稻米產業鏈質量提升項目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我們組建了包括水稻種植精英、糧食加工大師、食品專家等在內的10人專家組?!表椖康谌匠袚鷻C構——武漢思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質量管理專家李作志說,通過現場調研和診斷,項目專家組敏銳地發現了荊門綠色稻米產業存在水稻品種退化嚴重、碾米工序堵塞頻發、碎米率居高等10個質量技術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制定了《荊門市綠色稻米產業鏈質量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并從質量診斷、技術攻關、數字化賦能、稻米追溯、測量體系建設、品牌建設、體系運行、原料質量提升、專題培訓以及點對點幫扶10個方面,列出問題清單,繪制質量圖譜,幫助開展全產業鏈質量提升。
為解決水稻品種退化和堊白粒增多的難題,項目專家組精心編制《荊門地區水稻種植技術指南》及視頻教程,發放給沙洋、京山、鐘祥、掇刀區、漳河區、東寶區和屈家嶺區7大水稻種植區內的生產企業及相應農業合作社,并組織水稻種植戶觀看。為便于推廣,項目專家組還在抖音上注冊了荊門綠色稻米的賬號,并利用“DOU﹢”進行推送,目前播放量已達到1萬多人次。
據介紹,為解決加工質量頑疾——碎米率高的問題,項目專家組通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提出兩種解決方法:一是適度加工方法。即通過精準控制加工設備參數,在碾米工序采用多機輕碾,合理設置碾白壓力和時間,有效減少碎米的產生。二是減少拋光次數,將原來的多次拋光改為兩次拋光,可降低碎米率。通過在京山市金農莊糧油有限公司、湖北新布局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湖北京和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應用和驗證,這兩種方法可降低碎米率3%。
“冬天氣溫低,油糠容易冷凝而結塊,從而導致碾米時米機篩網篩孔堵塞頻發,每天要多次停機清理,有時甚至15分鐘就要清理一次,嚴重影響大米加工進度?!焙鞭r發洪森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傳林說,為解決碾米機冬天易堵的問題,項目專家組經過艱苦攻關,提出了采用斜孔米篩、在米機噴風處加4kW熱風源、米機門上開孔、控制米機風管風量等技術改進方法,解決了一直以來困擾企業的技術瓶頸,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