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一粒米”鏈起11億元產業鏈
秋收接近尾聲,南京市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核心片區的溧水區和鳳鎮吳村橋村省級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正在抓緊搶收。
作為全國首批以水稻全產業鏈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強鎮、江蘇省“味稻小鎮”,和鳳鎮實施“江蘇最好吃大米在和鳳”行動,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提升稻米品質,優質大米品牌占全市“半壁江山”,預計今年稻米全產業鏈產值超11億元。
“一粒米”何以鏈起11億元產業鏈?記者來到當地探訪。
新技術助力提質增效,近八成為優質稻米品種
上月初,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才林來到和鳳鎮公正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仔細察看稻田的生長情況后建議:“推遲一周收割,品質會更好。”
王才林被譽為“南粳之父”,他帶領團隊培育的“南粳46”被譽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是南京“金陵味稻”的主打品種,全市種植面積超23萬畝。“南粳46”稻米原種基地就位于公正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
在王才林看來,和鳳鎮緊鄰石臼湖,水源好環境好,稻米種植規模化、標準化程度高,種植戶普遍注重綠色健康。近10年來,王才林每年都會來到和鳳進行技術指導,他提出的“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優質稻米生產理念最早在和鳳鎮推廣。
和鳳鎮今年水稻種植約4.2萬畝,擁有中國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國家綠色優質糧食原料生產基地、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優良食味水稻“三增一減”提質增效技術示范基地等國家、省、市標準化生產基地12個,優良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占比近八成。和鳳鎮農業服務中心俞同軍介紹,該鎮強化科技賦能,不斷推進產學研合作,目前建有“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博士工作站”、王才林研究員“首席專家工作站”、“亞夫工作站”等6個稻米科技平臺,技術人員從育種到收獲全程跟蹤服務。
每年從育秧到收割,和鳳組織種糧大戶至少舉辦10次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現場推廣會,是全市較早推廣水稻生物降解覆膜機插一體化種植、減氮控水等新技術的區域。作為“90后”的“糧二代”,南京三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陳駿大學畢業返鄉后,深耕智慧農業,今年打造的500畝無人農場已成為全市新型職業農民、種糧大戶集中觀摩學習的現場教學點。
圍繞“增產、優質、綠色、增效”的目標,和鳳鎮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整治、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穩產高效“噸良田”、單產提升、高產競賽等建設。俞同軍告訴記者,目前全鎮以“南粳46”“南粳5055”等為主推品種,示范推廣武科粳7375,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規模化種植超九成。
新理念提升稻米附加值,優質大米品牌占全市“半壁江山”
不久前,晶健米業與頭部主播合作,在廣州直播專場10分鐘賣出9萬公斤大米,將晶健大米成功打入廣州市場。
晶健米業是和鳳鎮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是全國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公司負責人沈愛保介紹,今年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拓展了廣州、西北等地市場,真空包裝“南粳46”大米賣到12—20元/公斤,預計今年稻米加工量達6萬噸,銷售收入超3億元。
“85后”沈愛保是和鳳最早一批返鄉的“糧二代”,他堅持綠色種植,并四處拓展銷售渠道,建立了較為穩定的銷售網絡,其創立的“晶健大米”品牌逐漸成為大家認可的好大米。去年,一家央企慕名而來,簽下1萬畝的稻米訂單。今年初,晶健米業的南粳46成為全市唯一上榜2023年熊貓指南榜的大米產品。目前,晶健米業除了自有3000畝基地,還與周邊農民簽訂約2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協議。
公正稻米種植專業合作社作為“南粳46”原種基地,合作社以“南粳46”為主打品種,創建的“道好牌”優質大米深受市場認可,2016年首次通過中國綠色產品認證,曾連續4年獲得南京好大米最高獎和江蘇好大米特等獎。
好品質塑造好品牌。近年來,和鳳鎮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稻米優質化、標準化、訂單化、品牌化,不斷提升稻米品質,擴大“溧水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湫湖”牌大米國家馳名商標市場宣傳與占有率。目前全鎮獲得稻米綠色、有機認證18個,形成“道好”“晶健”“吳谷道”“湫湖”“京湖”等一批較有影響力的稻米品牌,多次獲得省市大米評比的十大品牌、特等獎、金獎等,優質大米品牌占全市“半壁江山”。
和鳳稻米揚名在外,市場供不應求。俞同軍介紹,每年育秧前,當地三分之二的稻米已通過訂單形式被預訂。
新模式促進農文旅融合,全產業鏈產值超11億元
上月在和鳳鎮舉行的第二十屆南京農業嘉年華溧水系列活動中,和鳳鎮發布官方研學品牌——鳳鳴研學,位于吳村橋村的稻米文化科普體驗館同步亮相。體驗館分為多彩水稻、稻香四溢、稻米之光及樂享稻田四大區域,游客可以在互動游戲中直觀地了解“水稻的一生”,學習和體驗稻米文化。這是和鳳鎮打造的優質稻米服務平臺內容之一,也是和鳳鎮延長稻米產業鏈的創新之舉。近1個月來,已有十多批中小學生前來參觀研學。
為提升產業鏈優勢,和鳳鎮依托“味稻小鎮”的稻米文化底蘊,突出綠色稻米主導產業,以農文旅拓展優質稻米農業旅游功能,打造了集優質水稻新品種示范推廣、加工包裝、產品展示、稻文化科普、智慧稻田等功能為一體的和鳳優質稻米服務平臺。
此外,和鳳鎮圍繞稻米產業鏈,結合西部石臼湖風光帶開發、東部稻田文化展示,連續多年舉辦和鳳駱山大龍民俗文化展演、烏飯會市集、豐收節等活動,實現稻米與旅游的有機結合。同時,成立農文旅黨建聯盟,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力量,整合月牙湖茶文化空間、秦淮梅園、三葉夢花苑、慧澤星空、諸家古村落等旅游資源,定期舉辦商會走訪會、政協協商議事活動,凝聚返鄉創業“農二代”等多方合力。
拉長產業鏈的同時,和鳳鎮聚焦稻米產業鏈中加工和倉儲的弱項,引進成品糧、應急低溫儲備技術,將沙塘庵糧食產業園的年加工能力提升至100萬噸,同時在吳村橋優質稻米核心示范片建成6000噸優質稻谷原糧倉和2500立方米冷庫及配套設施,有效降低和鳳優質稻米運糧儲糧成本,形成和鳳優質大米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倉儲、休閑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形成穩定的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
進入12月,秋收即將結束,新一季稻米將陸續走上餐桌。和鳳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鎮優質稻米全產業鏈產值預計可達11億元,接下來將聚焦科技賦能、品牌建設、融合發展、招才引智等方面,繼續探索優質稻米全產業鏈新“稻”路,助力南京地產大米擴大品牌影響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