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草原 富了牧民 ——內蒙古鄂托克旗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探索絨山羊“統養共富”路徑
當地牧民在照料初生的小羊羔。 敖特根畢力格 攝
金黃的草場上散落著白色的羊群,與湛藍的天空偶爾飄過的云朵遙相呼應,繪出冬日里美不勝收的質感畫面。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形以波狀高原為主,歷為北方少數民族游牧、生息之地。經過多年發展,鄂托克旗全力打造我國阿爾巴斯絨山羊核心產區,同步推進肉牛肉羊、生態土雞等其他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目前,全旗牲畜存欄量達到229萬頭只,其中165萬只為絨山羊,年原絨產量達1200噸。
近年來,鄂托克旗依托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立足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絨山羊養殖質量和效益,促進現代畜牧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試點探索推行“統養共富”大牧場經營模式,著力解決牧區勞動力老化、生產方式落后、專業技術欠缺、抗風險能力弱等突出問題,構筑草原生態更美、產業韌性更強、牧民收入更足的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發展格局。
由小牧戶“單打獨斗”到入股大牧場
鄂托克旗絨山羊產業一頭連著生態,一頭連著農牧民,并直接關系著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過去,該旗絨山羊多以牧民一家一戶的方式養殖。“多數牧民養羊規模為一兩百只,家家戶戶都要建圈舍、蓋草棚、買機械。雖然一年下來賣羊絨收入也有近10萬元,但扣除飼草料、機械設備、疫病防治等費用,純收入就所剩不多了。”鄂托克旗農牧局副局長郝貴斌說,如果繁育、飼養等管理跟不上,個別年頭養殖戶還會出現虧損。
對此,鄂托克旗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以來,通過“統養共富”大牧場模式推動集約發展、共同富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在這種模式下,農牧民通過聯戶經營、入股經營、集體經濟合作經營等利益聯結模式,將草場、水澆地、絨山羊、勞力、機械設備等折算成股份,入股大牧場。
“入股大牧場后,農牧民除了可以拿到牲畜出欄、羊絨銷售等分紅外,還可以享受大牧場發展精深加工、社會化服務、品牌溢價、直播代銷等方面產生利潤的二次分紅,實現小農牧戶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農牧民收益最大化。”郝貴斌說。
在示范區新模式推動下,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牧云養殖專業合作社整合周邊5戶牧民畜牧業生產資源,建設絨山羊大牧場,以“放牧+舍飼”的方式形成阿爾巴斯絨山羊養殖數量達5000只的草原牧區萬畝示范牧場。
“之前我們都是各養各的,我家里只有三四百只羊,因為設施設備少,各種投入高,一年忙下來也落不下多少錢。”合作社負責人傲云畢力格感慨地說,“合作社成立后,周邊牧戶入股,我們的規模一下子大了起來。”
現在合作社共有2.1萬畝草場,并在示范區項目支持下,集中統一建成標準化圈舍,配套200平方米的立體燕麥草青貯種植車間,配備了全自動飼喂設備。“現在我們只用兩個人就可以養殖5000只羊,而且形成規模后飼草料等物資采購成本大幅下降。”傲云畢力格說,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后,山羊產絨量、產羔率和出欄率都遠高于牧民“單打獨斗”時的水平,入股牧民的收入也比原來增加了不少。
據鄂托克旗農牧局辦公室主任劉國晨介紹,目前全旗依托示范區創建,重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共培育綠色生態家庭牧場1056戶,建成20多個萬畝“統養共富”大牧場,打造示范牧場300個。
由超載過牧到“以草定畜”
鄂托克旗眾富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4.4萬畝草場,養殖4200多只絨山羊。每天有一部分山羊被放到草場上采食,而另一部分則在圈內舍飼。
“在草場放牧,一只羊一天只需要5毛錢的成本。而如果舍飼,這只羊一天就需要5塊錢的投入。”合作社負責人吉仁尼格說,要保持草畜平衡,完全用放牧的方式養羊,應該是每20畝草場承載一只羊。“也就是4.4萬畝草場只能牧養2200只羊。”
吉仁尼格所說的草畜平衡,過去很難在全旗實現。郝貴斌說,按傳統放牧養殖,全旗農牧民戶均草場不到1000畝,平均養羊數量只有40多只。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難以平衡,部分舍飼畜牧業基礎薄弱地區超載過牧時有發生。“保護草原生態,唯有徹底轉變發展方式,打破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提高組織化程度,通過大牧場樹立長遠發展觀,形成保護生態的自覺意識。”
全旗試點“統養共富”大牧場以來,將“以草定畜”作為建設大牧場的基本原則,通過草場流轉或入股經營,以科學規劃實現草場集中經營、連片保護,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劃區輪牧、休牧禁牧等舉措。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草場質量,科學開展牧養,解決草原利用“粗放”問題。
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為了確保牧民經濟效益穩步提升,鄂托克旗農牧局立足大牧場,著力探索“輪舍飼養”模式,加大規模化設施養殖基礎設施投入,提升舍飼化養殖水平,延長舍飼養殖時間。根據降雨情況、草場質量、絨山羊膘情和不同生育階段,定制化、精細化提供營養解決方案,科學精準舍飼和補飼,大大提升了飼草利用效率和養殖效率。
通過與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合攻關,鄂托克旗開展草原數字化監測、天然飼草精準化營養分析、牧場智能化控制,綜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情況、飼草質量、氣候環境、牲畜營養需求,合理安排放牧與舍飼時間比例,探索形成系統性的草原科學利用機制。
在示范區建設推動下,達文齊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現代大牧場整合周邊農牧戶的天然草牧場和水澆地,統一養殖經營,大大節約了飼料成本,降低了生態壓力。
由“小而雜”到“大而精”
山羊絨的等級劃分主要依賴于纖維的直徑、長度、細度及鱗片密度等指標。多年來,農牧民為了單純追求產量,無序引進其他品種的絨山羊與阿爾巴斯絨山羊雜交,使得羊絨品質良莠不齊。
在郝貴斌看來,之前鄂托克旗畜牧業主要呈現“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飼養區域分散,養殖品種“小而全”,生產的羊絨“雜而粗”。山羊單產絨量、出欄效率、養殖效益普遍不高,集約化、專業化、機械化水平低。
“統養共富”大牧場推行以來,鄂托克旗出臺獎補政策,引導鼓勵牧場逐步淘汰產絨量低、品種雜的山羊,壯大阿爾巴斯絨山羊優質群體,全力推動產業基礎提檔升級。同時立足牧區現有產業基礎,最大限度地把草場、牲畜、機械、勞力等各類生產要素整合集中起來,按需補強,組建形成符合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力量。推動疫病防控、抓絨采絨、青貯種植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開展機械化作業和標準化生產,促進草原畜牧業的轉型升級。
“這幾年,鄂托克旗政府和羊絨收購企業對纖維細度在14微米以下的羊絨每公斤一共補貼500元。”傲云畢力格說,在補貼政策推動下,他們大牧場開始陸續淘汰產絨纖維細度在16微米以上的山羊,并通過購入優質阿爾巴斯絨山羊種公羊不斷提純復壯山羊種群。“第一年我們只拿到2萬元的細絨補貼,第二年增加到7萬元,今年一下子到了將近20萬元。”
牧云大牧場2023年流轉水澆地500畝,整合、購置4臺大型機械,實現飼草種植、牲畜養殖、飼料加工、肉品加工實現全程機械化,形成了集種、養、加、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2020年成立的鄂托克旗牧康農牧業公司通過“總院+分院+服務隊”的形式,在各鎮(蘇木)成立7個分公司,形成為全旗牧場提供動物防疫、保健、快速診療的社會化服務格局。
如今,在示范引領及社會化服務推動下,廣袤的鄂托克旗牧區正走上草原增綠、產業提質、牧民增收的“統養共富”新路子。阿爾巴斯白絨山羊核心群、超細型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種群正穩步壯大。多個大牧場正在探索發展沉浸式草原旅游業,拓展牧業生產的可能邊界,促進牧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知名度和產業鏈韌性。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