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飄香迎豐收 鋪就甜蜜致富路
金秋時節,碩果飄香。眼下,永寧江兩岸、公路沿線、山林之間,幾乎隨處可見連片橘林,宛若翠玉鑲金,綴滿了增收致富的希望,果農們則忙碌其間,與橘林共同構成了一幅幅豐收圖景。
我區有著“中國蜜橘之鄉”“世界蜜橘之源”之美譽,是世界蜜橘的重要發源地、世界蜜橘產業的策源地。為進一步擦亮“中華橘源”這張金名片,近年來,我區聚焦科技推廣和果農增收,大力實施黃巖蜜橘品質提高、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推動產業升級,撬動鄉村全面振興。
“金果”園中掛又到豐收時
“這橘子怎么賣?”“10元1公斤。”種植戶說著便遞出一個橘子,“嘗嘗看,好吃的話稱一點。”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上午,位于澄江街道的中國柑橘博覽園中,熹微的陽光將樹影拉得修長,滿樹圓潤飽滿的“小金果”為滿目碧色增添了耀眼的點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橘農們手持剪刀,輕輕一剪,再將一顆顆“小金果”輕輕放入簍中,整個過程都充滿了對果實的愛護。
“現在橘子已經進入采摘期了,價格是10元/公斤。我們這兒主要的品種是本地早,不僅皮薄,口感和化渣率也好,比一般的橘子都好吃?!?/span>70多歲的鳳陽村種植戶彭忠杰介紹著,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作為世界蜜橘發源地之一,蜜橘也是黃巖的金字招牌,黃巖蜜橘有著1700多年歷史,同時也是世界寬皮橘的始祖地。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區柑橘產業便進入了大發展時期,聲名遠播,遠銷海內外。蜜橘更是融入了一代代黃巖人的血脈,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和物質載體,是促進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傳統產業。
對于蜜橘,黃巖人總有種別樣的情愫。彭忠杰的童年記憶中更是不乏關于蜜橘的甜蜜,小時候他喜歡跟著父母勞作,看他們如何為養護橘樹而忙碌著,看著果實一點點成熟,豐收時節,吃上一顆飽滿多汁的蜜橘,對于那時的彭忠杰而言是極大的滿足。
如今,在柑橘博覽園內放眼望去,橘林當中幾乎都是本地早。作為本地早種植區域之一的鳳陽村,曾經主要種植的大多是乳橘、椪柑等。對于當地果農而言,本地早果形極好,口感極佳,在陽光下果實仿似透明狀,雖說產量不算高,但品質好,其售價自然就高,在當時常銷往上海,甚至出口國外。
也正因如此,在不少橘鄉兒女的記憶中,蜜橘的甘甜是多數人都向往的甜蜜滋味。每逢蜜橘大量上市的季節,送一籃給親朋好友品嘗,也成了每年固定的重頭戲。這時村里的孩子們還會矯健地手攀樹枝、腳踩樹干,直接坐在粗壯的樹枝上邊摘邊吃。
“由于經濟效益好,大家也都轉而開始以本地早替換了原本的橘樹,現在村里很少有其他品種的橘子了。”彭忠杰說,雖然現在有不少果農因經濟效益選擇外出種瓜,但也仍有不少人為這一口酸甜而堅守在橘園當中。
技術無止境發展有新招
步入橘園,可見棵棵橘樹都種在高約一米的“小山丘”,“小山丘”之間溝渠縱橫,表面則覆蓋著一層甘蔗渣、茭白葉等。
“這個是咱這兒的‘筑墩栽培術’,有漫長的歷史?!痹谂碇医艿慕榻B下,記者了解到該技術十分適合沿海地區的種植業,作為柑橘栽培的生態循環系統,果農們在冬天用河泥筑成土墩,春季將橘苗定植上去,漲潮帶來的養料,通過潮水淡水的交替灌溉,有利于橘樹提早成花結果、提高果實糖度和品質。
“今年陽光充足,雨水少,總體來說本地早的品質和產量都比較高,而且隨著種植技術的更新,現在橘樹也越來越高產?!狈N植戶陳美華告訴記者,受夏季高溫影響,部分長在樹頂的本地早被曬裂而導致爛果,摘除這部分后,整體品質較往年更高,他們的種植區域內總產量約1.5萬公斤以上。
除筑墩栽培外,對于老果農們而言,最大的變化便是橘樹的高度,起初黃巖的橘樹都生長得極高,在橘林間只能看見細碎的陽光透過枝葉,采摘時大多需要攀爬。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不斷更新,為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方便果農采收,我區還對果樹進行了矮化栽培、整枝修剪、環割等。
農業無止境,發展現代農業不再純靠天吃飯。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曾經僅出現在一紙研究上的科研成果,如今已切實呈現在了人們眼前。不少種植著紅美人、沃柑等優新柑橘品種的農場內,水肥一體化、彌霧噴藥系統、病蟲害監測等自動化設備,為果樹生長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臺州田苑農業科技公司、臺州黃巖甜口福家庭農場等種植大棚內均有著完善的數字化設施,仿佛現代化的植物工廠,通過手機App便可了解到果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水、肥、藥的施用比例,以便橘樹隨時“解渴”,水分、養分能夠保持均衡供應,果實生長發育也能夠保持穩定。同時,綠色防控、覆膜增糖等技術的進步完善也為果農們共同富裕的新期盼帶來了科技新希望。
據悉,近年來我區開發黃巖智慧果園一張圖,利用傳感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氣象站實時監測采集田間土壤狀況、氣象信息、作物長勢信息,提高精細生產和田間智能管理的能力,實現“種植有大腦、生長有智慧、銷售有追溯”,推動柑橘生產技術整體提升。
農文旅融合鋪就共富“金光大道”
金果綴碧樹,果香飄滿園。進入果園,仿佛一頭扎進了柑橘的海洋,入目皆是盎然綠意,一顆顆“小金果”沐浴在陽光下顯得格外亮眼,引得游客垂涎欲滴。
“我想摘橘子!”
“老板,幫我也拿個籃子吧?!币魂囄L拂過,空氣中都溢滿了橘子的香甜味。人們結伴而來,體驗摘橘子的樂趣。
“天下蜜橘源,開史在黃巖”。近年來,我區圍繞“一座甜了千年的城”文旅IP,點打造中國柑橘博覽園和貢橘園田園綜合體兩個主題地標旅游景點,聯動優質柑橘基地和豐富的山水資源,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
柑橘節前,中國柑橘博覽園內便已游人如織,片片橘園內體驗摘橘樂趣的市民也玩得十分火熱。據悉,橘子這顆“致富果”,已在鳳陽村扎根多年。“我們這有中國柑橘博覽園,風景好、橘子也好,橘花開和橘子豐收的時候游客都很多。”鳳來柑橘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建平笑著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區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橘文化底蘊打造中國柑橘博覽園、南城貢橘園等精品線路,舉辦柑橘節、橘花節、采摘節等柑橘旅游系列活動,開展柑橘書畫作品展、攝影展等藝術活動,推出“中華橘宴”“橘神迎賓”等主題宴席品鑒活動,延續千年來橘農們“間間亮”“放橘燈”“種橘?!薄案涕偌雷妗钡蕊L俗,采用“文旅集市”“文化節”等形式,有機融合山水風光、本土美食以及文旅特色,激發消費活力,讓“流量”變“留量”。
“大家可以用自己手邊的工具,把橘子的外觀刻畫成喜歡的圖案?!兵P來柑橘專業合作社內,參與研學的孩子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發揮奇思妙想,給掏空橘肉的橘皮,繪上圖案,串上細繩,做成了一個個各具特色,充滿童趣的的小橘燈。
為進一步講好“黃巖蜜橘”故事,我區依托柑橘博物館,開展“地理標志+研學”活動,將“黃巖蜜橘”地理標志元素融入黃巖區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做到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結合采摘、觀光、親子等柑橘主題鄉村游,打造多業態融合發展旅游模式,每年吸引了近100萬人次各地游客前來采蜜橘、品美食、賞美景,創收超2億元,切實拓寬了果農增收致富路子。
蜜橘不僅是我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更是積淀著黃巖人情感與自信的鄉愁記憶。下階段,我區還計劃加快形成品牌效應,拓展果品市場,建立完善現代化果品營銷體系,在區內、市內以及杭州、上海、北京等國內一線城市設立精品銷售點,與著名品牌的水果商超大平臺合作,推動打造黃巖蜜橘市場高地。加強產銷銜接,發展訂單農業等新型經營模式。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