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做強特色產業路,蹚出鄉村振興新路
一條石斑魚,“游”出近100萬元產值,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晉主角”,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15%;一方“小豆腐”,“磨”出致富“大文章”,旺季的豆腐工坊可以為村里帶來200多萬元收入……近年來,在金華市武義縣三港鄉,一個個“土特產”繪出了富民增收的新圖景。
在“土”字上謀出路,把“好資源”做成“好品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三港鄉積極探索本地特色產業的發展之路。說起三港鄉曳坑村,最耳熟能詳的便是曳坑豆腐,一直以來三港鄉積極抓住曳坑豆腐遠近聞名的優勢,打造豆腐產業品牌,構建“消薄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一體化供銷體系,聯動運營油豆腐、黑木耳、山茶油等特色農產品,目前曳坑有4個大戶加工點,15個旺季加工戶,帶動留守老人、婦女60多人就業,累計收入350余萬元,如今豆腐已經成為這個偏遠小山村的“金名片”。
在“特”上求不同,把“好品牌”打出影響力。去年7月,曳坑村兩委在三港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新建占地5600余平方米的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基地,用于養殖淡水石斑魚。同時三港鄉還積極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設備,邀請省農科院漁業專家擔任科技特派員,助力石斑魚養殖項目降本增產,實現了石斑魚的高效養殖,產量和品質均達到較高標準,既保證了曳坑村清水石斑魚的品質,更提升了其市場競爭力。不僅如此,三港鄉還積極謀劃開展一村一品特色村落“清新三港”生態共富項目,全面整合全鄉農產品資源,持續加強“三港滋味”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推廣。“當一個個帶有‘鄉土’味的產品成為耳熟能詳的品牌,其背后的產業便能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潛力。”三港鄉相關負責人表示,把“土特產”做大做強,打響品牌是關鍵。
在“合”字上下功夫,讓“好品牌”產出高效益。三港鄉深化與永康市東城街道的“百鎮共建”行動,圍繞百鎮共建“新五百行動”,在原有村村結對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村企聯建新模式,不斷鞏固“山”城結對成果,積極發揮好東城街道的市場資源優勢,幫助三港鄉農產品更好地對接市場,努力把山清水秀好資源轉化為助農惠民好資金。同時還積極協調生產方和銷售方,暢通三港農產品銷售直供渠道,現已在永康華聯商廈設置2個“曳坑清水石斑魚”展銷專柜,通過百鎮共建行動,油豆腐、木耳等農產品銷售額達到50萬元,切實帶動農產品走出去。
在“招”字上用好情,讓“好項目”激活“新引擎”。三港鄉秉持“項目為王”的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文旅融合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精心策劃并動態優化項目庫,提升項目品質,以實打實的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其中,“菌稻輪作”項目投資120萬元,已成功落地三港村,預計年增收10萬余元,解決就業20余人;“頤港灣”休閑康養文旅項目一期投資860余萬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八成,年內將全面竣工;此外,與桐琴鎮合作的光伏共富項目,總投資80萬元,預計村集體收入年增超8萬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