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農村十項重點改革!浙江最新實施方案來了
近日,浙江省農村改革座談推進會召開。會上發布了《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未來五年,浙江將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十項重點改革,加快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
《實施方案》錨定新時代農村改革探路者這一目標定位,聚焦“地、產、人、富、融”五大重點,實施多“地”聯動改革、糧食安全保障改革、農業“雙強”改革等十項重點改革,對新一輪農村改革作出總體謀劃和系統部署。
實施多“地”聯動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有序推進土地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登記頒證“一件事”聯動機制。
建立宅基地和農房鄉鎮聯審聯辦制度。制定農村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意見,探索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種盤活利用方式,依托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等提供閑置房地資源采集、審核、發布、競價、交易等服務。
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強化鄉村產業用地統籌保障,健全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機制。
實施糧食安全保障改革
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完善田長制責任體系。健全糧食生產支持保護體系,完善價格、補貼、保險等種糧收益保障政策。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確定最低收購價。優化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落實省級規模種糧動態補貼機制,實施產糧大縣綜合獎勵政策,完善水稻機插等機械化提單產補短板補貼政策。
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推行水稻等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逐步覆蓋糧食全產業鏈風險保障。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生豬、蔬菜、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建立山地、林地、水域、灘涂等非耕地國土資源食物生產潛力開發利用機制。
實施農業“雙強”改革
建設農業科創高地,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構農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做強水稻生物育種、農業裝備技術等全國重點實驗室,深化湘湖實驗室建設,籌建AI智能農業實驗室。鼓勵組建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企科創新聯合體。
建設種業創新策源地,探索AI智能育種,支持優勢企業自建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協同創新育種平臺、種業創新研發中心、種業重點實驗室。
支持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和建設提升,加快發展農業領域低空經濟。建設智慧農業引領區,構建“數字+設施+機械”智慧農業發展體系,培育數字農業工廠(基地)、未來農場。
實施“土特產富”改革
創新“土特產”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優化“土特產”發展平臺體系,支持縣級政府以精深加工為重點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園區),布局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等區塊,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完善“土特產”品牌推廣體系,提升“浙農優產百縣千品”“媽媽的味道”等品牌價值。
構建聯農帶農富農機制,健全農業龍頭企業支持政策,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支持組建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農民利用土地經營權、勞動、技術等資源以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方式合作。
實施美麗田園改革
完善高能耗高排放農機報廢更新政策。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整建制全鏈條全要素綜合防治試點。完善農作物秸稈全鏈條管控機制,健全秸稈露天焚燒高效閉環處置機制。
建立土壤健康分類管理制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探索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八大流域禁漁期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規范實施增殖放流。
實施青年入鄉改革
完善青年入鄉招引機制,加強“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健全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文化特派員精準化選派、常態化服務機制。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全周期管理制度,建設“浙農人”數字應用。推動涉農院校回歸“三農”人才培養主責主業。
構建鄉村人才“四鏈”融合發展機制,健全現代“新農人”創業孵化體系,建設現代化農創園、“浙農英才”工作站、農創客共富基地、返鄉入鄉合作創業空間。
完善鄉村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將農業農村人才納入省級人才計劃支持范圍,深化涉農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健全多工種農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完善鄉村人才“以賽代評”“以賽代訓”機制。
實施強村富民改革
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規范提升強村公司、片區組團、“飛地”抱團等發展模式。實施“三清一促”改革,建立村級債務動態監測預警和管控化解機制、村級合同前置審核機制、村級工程全流程監管機制、強村公司負面清單和監管機制,優化“浙農經管”數字應用,實施村級財務穿透式監測、前置式管控。
實施鄉村運營改革,健全完善“村集體+公司+專業團隊+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深化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省試點。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業務。
優化提升新型幫共體,落實山區海島縣動態調整機制,結對幫扶范圍向革命老區拓展,完善低收入農戶防返貧動態預警和風險消除機制。
實施未來鄉村改革
完善鄉村規劃體系,探索適應不同發展需求的村莊規劃編制和管理方法。加快未來鄉村建設,探索現代化先行片區建設運營模式,完善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與制度并軌,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
深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
實施“四治融合”改革
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完善村級事務準入機制。落實“五議兩公開”制度。
深化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深化移風易俗改革,遏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用好農村文化禮堂陣地,推動以“藝術鄉建”“文藝賦美”塑造文明鄉風。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智治,創新鄉村數字化治理。
實施服務增值改革
推進農業農村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線上“一網通辦”辦理模式,建立“預約式”合規指導服務機制,探索“信用+告知承諾”“信用+容缺受理”等便捷審批機制。
健全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構建“農業項目+項目用地+涉農補貼+農業信貸+農信擔保+農業保險”投資創業服務機制。健全惠農資金政策集成機制。
完善“農呼我為”服務體系,開設“浙農幫幫團”,優化“浙農技”應用。深化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