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一抹綠意,千年醇香
一片葉子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有了茶。
古籍《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千年歷史傳承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茶文化。
在浩瀚的茶文化長河中,有一種茶,延續千年的蒸青茗香,形如松針、湯青葉綠、甘醇清鮮,成為茶中瑰寶,那就是——恩施玉露。
一杯茶,千年香,萬里傳。恩施玉露迎來一個個高光時刻——
2018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為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從此香飄世界。
2022年底,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恩施玉露制作技藝闖入世界文化殿堂。
近年來,恩施玉露頻頻亮相國內外各類交流活動,成為各族同胞文化自信的又一塊堅強基石、情感交融的牢固紐帶、對外交往的亮麗名片。
堅守千年,厚積薄發。恩施市著力創建恩施玉露產業示范帶,聚焦品種、品質、品牌,統籌發展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如今,恩施玉露產量達2830噸,產值18.9億元,品牌價值約38億元。
人行草木間,在自然中感知天地,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恩施玉露香韻醇厚綿長。
千年古茶 源遠流長
寒露時節,恩施市芭蕉侗族鄉黃連溪村云霧繚繞,清新宜人。
黃連溪村硒資源豐富,土壤、氣候條件優良,自古出產名茶,是恩施玉露發源地。
黃連溪村香花嶺山頂上,千年老茶樹見證著恩施玉露悠久的歷史。山腰處,一片本地選優無性系良種茶苗玉露1號母本園鑲嵌其中。
不遠處,一幢名為恩施玉露源頭文化館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恩施藍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子祥,面對來訪的客人講述著恩施玉露的輝煌歷史。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記載,恩施玉露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保存下來的蒸青針形綠茶,其中最為關鍵的制作工序為蒸青。
蒸青是起源于唐代并傳承至今的古法,綠茶經過水蒸氣的“洗禮”,會散發出恩施玉露獨有的“海苔香”。然而,蒸青對制作火候、時長、手法的要求極高,每個步驟都需精準掌握,不能有半點差池。
據傳,1680年,芭蕉茶人藍耀尚從飯甑上得到靈感,采用當時已不常用的“蒸”法制茶,融入頗具特色的整形工藝。自此玉露的制作工藝逐步定型。在隨后的300多年里,恩施玉露從山野間走進了大都市。
今年87歲的楊勝偉老人身體硬朗,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羽《茶經》里描述得很清楚,甑可以是木制的也可以是瓦制的,中間細腰部分用泥封住。古代蒸飯的甑子,把鮮葉放在里面蒸50秒鐘即可,時間長了會變黃,短了則蒸不透。蒸汽殺青能賦予茶葉清香,且持久。”楊勝偉解釋道。
新鮮的茶葉經過攤放、蒸青、扇干水汽、炒頭毛火等9道工序后,最終被搓成一根根纖細的“針”。這一環節極為考驗制茶者的手上功夫。
楊勝偉老人一談起茶的歷史、工藝和品質,便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為了守護這項非遺技藝,60多年來,他言傳身教,帶出了兩萬多名徒弟。
傳承技藝 智能生產
然而,恩施玉露制作技藝一度瀕臨失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普遍采用機械制茶,而恩施玉露仍堅持手工制作,生產效率低下,導致許多廠家停產。”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文旗深知,恩施玉露式微,根本原因在于發展理念落后。
張文旗堅持技術革新、品牌塑造、文化傳承齊頭并進,開啟了恩施玉露產業化、品牌化發展道路。
技術革新是第一步。張文旗與楊勝偉攜手恢復傳統制茶技藝、自主研發自動化生產線。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要實現從手工制作到機械化生產的跨越,張文旗吃了不少苦。
浙江、廣東、福建……張文旗踏遍千山萬水,了解先進設備和技術,遠赴日本等地考察學習,與專家溝通交流。
在各方支持下,經過多次試驗,恩施玉露完成了從手工制作到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的歷史性轉變,推動恩施邁入科技制茶時代,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效帶動了當地各族群眾增收致富。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藝、新技術研究”被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堅持技術革新的同時,張文旗下苦功推廣品牌,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會同專家制定地方標準,不斷推動恩施玉露在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展的道路上邁進。
近乎失傳的恩施玉露一經“復活”,便勢不可擋。2007年,恩施市將恩施玉露作為“三張名片”之一著力打造,在著力開發利用的同時保護、規范“恩施玉露”品牌。2008年,恩施玉露獲評“湖北省第一歷史名茶”,品牌建設取得歷史性進展。
2018年,恩施玉露成為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從此享譽全國,成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今年10月11日,“恩施玉露”“利川紅”標準茶樣正式納入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作為恩施硒茶的核心代表,恩施玉露美譽度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向新出發 破圈生長
“在中國綠茶的炒青、蒸青、曬青、泡青四種典型傳統殺青工藝中,恩施玉露作為蒸青綠茶的代表,具備與‘西湖龍井’比肩的特殊定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深加工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說。
4月3日,新茶飲品牌“吾飲良品”在湖北省650多家門店上架恩施玉綠系列,這個新品以恩施玉露為茶底,也是恩施玉露首次進入新茶飲領域。
4月25日,又一武漢本土新茶飲品牌“爺爺不泡茶”,推出以恩施玉露拼配其他綠茶為茶底的新品。時下,恩施玉露作為新茶飲江湖中的新手,迎來自己在現制新茶飲市場的春季。
恩施玉露頭部企業近幾年也在探索自主研發新茶飲。藍焙茶業推出茶花玉露、桂花玉露兩種袋泡茶,潤邦茶業推出恩施玉露冷泡茶。去年12月,恩施引進湖北恩施三品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市“恩施玉露茶”原葉茶飲以及“玉露箬葉”蘇打氣泡水飲料。
恩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坦言,隨著“吾飲良品”“爺爺不泡茶”等新茶飲品牌的驅動,恩施硒茶既能夠推動茶文化傳承與發揚,也可以讓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恩施玉露復興之路》一書中,楊勝偉“傳承是為了發展”七個字的題詞,無聲講述了滄桑復興路背后,恩施玉露肩負的使命。
2021年,恩施州農業農村局為補齊茶產業鏈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的短板,建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深加工與多元化利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尹軍峰專家工作站。依托該工作站,何潔組建專家團隊,在傳統茶飲基礎上,研發生產茶粉、新茶飲產品20余種,創新開發了系列茶葉口紅、潔面啫喱、爽膚水、潤膚乳、噴霧等多種茶葉潮品。
茶旅融合產業興。在芭蕉侗族鄉黃連溪香花嶺,游客們愜意地品著茶,感受著濃厚的茶文化氛圍。“這里的茶園景色如畫,茶文化和歷史底蘊深厚,讓人印象深刻。”河南游客李復贊嘆道。
今年,恩施市將繼續深化“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學教育”“茶文化+節慶活動”等模式,以茶產業示范帶建設為引擎,推動茶產業全域發展,助力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努力打造全國“三茶”統籌示范基地。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