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產業如何破局?象山紅美人向新質生產力“問道”
“紅美人”又獲豐收。
眾所周知,中國柑橘栽培面積和產量排名世界第一。
然而,近些年由于跟風種植,造成市場競爭加劇、品種結構不合理;只管栽種擴大面積而輕視產業鏈后端建設,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出現柑橘價格下降等現象。那么,如何突破這種困境?
10月28日下午,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第十七屆亞洲果蔬產業博覽會上,主辦方專門為此組織了一場“華山論劍”——2024中國柑橘破局大會,參會的有來自褚橙、贛南臍橙、廣西沃柑等知名品牌的策劃人,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的專家學者,以及全國柑橘主產區的知名經銷商。
作為當天唯一以政府主管部門出面參與討論的主體,象山縣農業農村局攜手象山縣供銷聯社、象山柑橘博覽園,分享了象山紅美人產業專注提升新質生產力,謀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成為全場關注的“破局”焦點。
回望:三個突破式發展實現“人無我有”
“橘生山海間,味道自然甜。”
象山紅美人生長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
象山半島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這里光照獨特,民間俗稱的“三個太陽”——來自天上陽光的照射、海面鏡面的反射、大棚薄膜的反射,滋養了紅美人;這里降雨獨特,夏季多雨、秋冬季少雨,保證了紅美人既能在春夏季果實膨大期有充足供水,又能在秋冬季果實成熟期自然控水提升品質;加上獨特的氣溫,以及在偏堿性、富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海涂地這一獨特的土壤上種植,于是有了象山紅美人色澤橙紅、果皮光滑、果實圓潤、囊衣薄、化渣好、香味濃的特點,糖酸比在16以上的最佳口感,如果凍一般可以吸,從而成為倍受消費者追捧的“網紅”柑橘。
“除了品種特性和地理優勢,獨特的栽培管理模式也是象山紅美人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象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史欣榮在論壇上介紹,相對于其他產區的露天栽培,象山紅美人采用數字化連棟設施大棚栽培模式,可以控溫控水控品質。“我們始終堅持綠色安全理念,推行柑橘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精準化施肥用藥制度,示范打造高品質綠色柑橘。2023年,象山成功創建國家象山柑橘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提升標準化示范區。讓全國人民吃上安全放心、高品質、口感風味俱佳的紅美人,一直是我們的目標。”
象山紅美人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從2001年發現全國第一棵紅美人橘樹到現在的20多年里,先后經歷了“十年磨一劍”的試驗攻關、“以點帶面”的規模推廣、“爆炸式”全面發展三個階段。
象山縣農業經濟特產技術推廣中心是象山柑橘科研的核心基地。負責人徐陽在論壇上介紹,當外界都在關注象山紅美人的外貌和口感好等優點時,團隊就開始關注落果、凍害、早衰等缺點,針對這些問題,在2007年就搭建了全國第一個紅美人設施大棚,樣板橘園實現畝產值20萬元。2013年,象山橘農顧品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紅美人規模化設施栽培基地,以20畝投產面積3年實現700萬元利潤,畝均效益超10萬元,引發全國同行業矚目。
四川、湖北、湖南等的全國10余個柑橘主產區都來象山考察引種紅美人,象山紅美人本土的種植面積從2017年的8000畝到2020年的3.2萬畝,3年4倍增長,在全國的栽培面積突破百萬畝。
現狀:“人有我優,人優我創”
面對紅美人爆炸式的發展,象山方面非常冷靜。從2020年的3.2萬畝到2024年的3.6萬畝,象山已經預見到盲目增長后帶來的風險,開始嚴格控制跟風種植,堅持品質為重。
在象山柑橘人看來,聚焦新質生產力就是破解柑橘困局的最佳途徑。
在論壇上,徐陽亮出了象山柑橘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秘密武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創。
“早期,我們推廣別人沒有的品種,享受了‘人無我有’的紅利。現在,別人都有了你的品種怎么辦?我們就優化完善,研發避雨栽培、完熟栽培、越冬栽培等技術,錯開季節、做優品質,讓象山紅美人的上市期遠長于其他產區,從11月到來年的春節,都能品嘗到優質紅美人。如果別人的品質也提優了怎么辦?那就‘人優我創’。我們始終保持憂患意識,開展自主雜交育種創新,已繁育柑橘雜交后代上萬株,儲備具有推廣前景的系列品種20多個,比如‘特早熟的紅美人’‘早熟的粑粑柑、甘平’‘有晴姬香味易剝皮的紅美人’,堅持創新,繼續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戰略。”徐陽說。
除了抓柑橘種業的核心競爭力外,象山這幾年還致力于做大做強柑橘區域公用品牌。
象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史欣榮表示:“大河漲水小河滿。我們成立了柑橘產業聯盟,攜手眾多農戶共建共享象山紅美人品牌。2022年專門研究制定紅美人等級分類標準,聯合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制定發布全國首個《紅美人橘橙等級與包裝儲運》團體標準,明確了特級果、一級果、二級果分級標準,并且在生產銷售中嚴格執行標準,按標分級、按標上市,以品質、品牌取信于民。”
《2024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報告》顯示,“象山柑橘”區域公用品牌價值36.38億元,全國排名第36位,居全省第二位,相比去年的27.67億元,同比增長31%。
未來:科技賦能種植、流通和品牌建設
“始終保持憂患意識”,這是刻在象山柑橘人骨子里的基因。
面對時代發展,如何推動傳統種植模式的迭代升級?用科技賦能種植、流通和品牌建設,象山走在了前面。
史欣榮說:“從2022年起,我們開始謀劃建設柑橘產業數字大腦。以‘柑橘產業大腦+未來橘場’發展模式,貫通種植、加工、流通、品牌、服務等各環節業務流和數據流,實現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數據全貫通、業務全閉環、服務全集成、一碼全管控。其中創建的‘脫毒種苗溯源’‘一果一碼’系統成為全國首創,‘浙農碼’賦碼216.8萬個,用碼1550.3萬次,位居全省第三。未來,我們還將在這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這樣的“一果一碼”也給銷售帶來了很大的便捷。
象山縣供銷聯社主任蘇峰介紹,在每年11月16日象山紅美人開摘上市時,象山都會充分發揮柑橘產業聯盟遍布全縣15個鄉鎮712個會員的作用,根據市場需求,隨時調配紅美人,通過全縣11條分選線按紅美人等級標準選果,日選30萬公斤優質果,送往阿里、京東、盒馬生鮮、明康匯、ole、大潤發及果品批發市場等線上線下平臺,一鍵直達送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甚至可以在手機上查看這個紅美人長在哪個果園的哪棵樹上,“吃得安心、放心的同時,消費者對象山紅美人也更加信任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步積累,才使得象山紅美人能在行情起伏中,始終保持60元/公斤的市場銷售均價。在亞果會柑橘展區占據C位的象山紅美人展區負責人、象山柑橘博覽園園主韓東道參展兩天,就加了上千位客商的微信,他動情地說:“這一切都是‘象山紅美人’這個品牌給的,我們會倍加珍惜。”
在此次亞果會的系列評選活動中,“象山柑橘”榮獲中國柑橘區域品牌全國十強,“象山紅美人”榮獲中國新種業品牌大獎。
或許,這就是整個行業對柑橘產業破局“象山路徑”的認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