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柑橘書寫致富新篇章?
重慶忠縣,位于“長江上中游柑橘優勢帶”的核心區,地處北緯30度左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其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柑橘生態最適宜區之一。
2023年,忠縣柑橘種植面積達36.5萬畝,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20余萬果農因柑橘增收致富。忠縣是如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享譽全國的柑橘名城?背后的“致富經”,要從一顆柑橘說起。
一顆柑橘 歷經千年沉淀
“我們家兩代人都是種柑橘的,以前自己種自己吃,現在柑橘成了我們致富的‘金果果’。”站在自家的柑橘園里,新立鎮的果農林舟材眼中滿是自豪。
過去,在傳統種植階段,忠縣柑橘大多以自給自足為主,品種單一,種植技術落后,缺乏規模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因此并沒有給當地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農民的生活也并未因此得到顯著改善。
直到1997年,忠縣的柑橘產業迎來了歷史性轉折。這一年,忠縣積極引進外資,與當地建設集團合作實施三峽柑橘產業化項目。“這一項目的實施,標志著忠縣柑橘產業正式邁入了現代化、規模化的新階段。”忠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1997年至2010年,忠縣開始從單一種植轉向橙汁加工,品種從美國引進,以哈姆林、奧林達等加工果為主,同時加以自主研發。
2008年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正式批準忠縣為“中國柑橘城”。截至2010年底,全縣柑橘面積已發展到23萬畝,柑橘的品種結構與產量都有了質的飛躍,農民的收益也日益可觀。
一場融合 見證產業轉型
2011年開始,忠縣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品種結構調整戰略,先后引進愛媛、金秋砂糖橘和沃柑等優質鮮食柑橘品種,走上加工和鮮食“兩條腿走路”的多元發展路徑。
然而,僅依靠產品端發力,不足以實現忠縣產業振興與城市發展的雙重轉型升級任務,如何破題?忠縣的土地給出了答案。
鄉村發展關鍵還是要用好鄉土資源。在轉型改革之際,忠縣把目光瞄準當地田園景致和柑橘文化,以柑橘產業為基礎,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一粒柑橘種子出發,我們不僅想加工出鮮美可口的橙汁,還希望能打造出一座集生態、休閑、康養于一體的城市公園。”忠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隨后,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實施。從2020年開園至今,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當地農民就業,拓寬居民增收渠道。“過去,我的收入主要靠賣柑橘給經銷商;現在,三峽橘鄉建成后,我還在自家園中開設了農家樂,收入立馬漲了1倍還多。”提起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林舟材笑得合不攏嘴。
一層“加碼” 玩轉技術賦能
忠縣一方面建設柑橘科研平臺,推進重慶市柑橘創新研究中心、忠縣智慧柑橘創新研究中心、忠縣柑橘新品種研究中心、柑橘新品種區域試驗基地等科技平臺的落地;另一方面,加強本土人才培養,建立忠縣柑橘技術人才資源庫,涵蓋科研院校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產業一線柑橘“土專家”約100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科研人員的“人腦”,忠縣還建造了三峽柑橘“產業大腦”。
據了解,忠縣“柑橘網”作為服務柑橘產業鏈的互聯網生態智慧平臺,通過管理、交易、金融三大核心服務,形成了生態閉環,截至目前,累計交易額已突破100億元。同時,構建起“1+1+6+N”的整體框架,實現了生產、流通、加工、服務等各環節的智能化管理。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柑橘產業的管理效率和生產效益,也為忠縣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預計在2024年年底,我們的柑橘‘產業大腦’將正式上線。”忠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次會談 成就“共富”品牌
為全力推進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優做強柑橘產業,忠縣農業農村委與果農面對面交談,聽取民聲,為發展支招。
“沒有品牌,不好賣啊”“咱家的柑橘品質明明很好,但就是賣不出好價格”“年輕人不愿意買怎么辦”……交談會上,果農你一言我一語,“毫不吝惜”地提出發展困境。果農的銷售問題該作何解?忠縣農業農村委深思熟慮后,決定為忠縣柑橘打造一個統一的、響亮的區域公用品牌——“忠橙”。“在區域公用品牌下,我們實施品牌管理統一授權使用、統一產品分級、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溯源、統一監管保護,可以集中散農戶,提升區域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忠縣農業農村委的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贏得年輕人的關注,擴展新銷路,忠縣副縣長田長忠還做客媒體直播間,以“訪談+直播帶貨”的形式參加“三峽柑橘·忠縣忠橙”專場直播推介活動。
目前,“忠縣柑橘”已獲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保護認證。在今年6月舉行的第10屆品牌強國論壇上,忠縣忠橙獲得“2024中國品牌500強”“2024中國(橙類行業)十大領軍品牌”兩項榮譽,其品牌價值躍升至105.89億元,標志著忠縣忠橙品牌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