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土特產”,何以越來越潮
清新芬芳的西湖龍井,飽滿多汁的黃巖蜜橘,糯嘰嘰的文成糯米山藥……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寶,地地道道的“土特產”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10月16日,全省“土特產”發展調度會暨全省高山農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在文成舉行 共享聯盟·文成 供圖
比如,在文成,從種植和加工到農業品牌的設計和推廣,楊梅、蜂蜜、糯米山藥等土特產或借助電商平臺走出大山,或依靠科技力量實現產業升級,或憑借特色文創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個人、科技團隊和平臺建設的共同發力,實現了從土貨到尖貨的轉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支持打造鄉土特色品牌。如何將“土特產”做成大文章,讓大山里的“土”味越來越潮?記者蹲點文成,尋找答案。
做足“特”色,深耕差異化賽道
金秋十月,正是早熟文成糯米山藥上市時節。每日清晨天剛剛亮,文成縣霧中人開發有限公司糯米山藥種植基地負責人葉玨就和工人趕到山上的基地里忙碌,搶抓晴好天氣進行采收作業。
眾所周知,糯米山藥是文成最負盛名的土特產。近年來,文成當地大力實施糯米山藥產業“百千萬億”工程,即百個村、千人種、萬畝田、億元收入,推動糯米山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該縣糯米山藥種植面積超6000畝,總產值超1億元。
深藏大山的限定美味,要想闖出市場,需要在“特”字上做足功夫。眼下,文成縣借助糯米山藥入選今年省級標準化試點項目的契機,從種植、采收、分級、銷售等全鏈條梳理標準化流程,制定核心規范,建成全省首條具有SC認證的糯米山藥鮮切速凍生產線,提升文成糯米山藥的辨識度。
把“土特產”做大做強,打響品牌是關鍵。當一個個“土”味產品成為耳熟能詳的品牌,便能激發出鄉村振興的潛力。省內的常山胡柚誕生了一個大單品柚香谷宋柚汁(原名雙柚汁),進入餐飲渠道后一年賣出6個億,80多款衍生品帶動全縣果品深加工占比超過40%,為農戶帶來收益,非常值得借鑒。
深耕差異化、特色化,是“土特產”的必然選擇。兩年前,文成打造了“文品天成”區域公用品牌,采取政府主導、整合推動品牌運作,融合互動、構建“1+X”母子品牌矩陣。如今,各地紛紛摩拳擦掌,立足差異化定位,創新“特色”打法。比如,遂昌挖掘長粽文化底蘊,積極培育“牡丹亭”縣域公用品牌,推出“牡丹亭”系列遂昌長情粽;仙居打造“仙居楊梅”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30.07億元,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楊梅類中排名全國第一……
實踐證明,土特產要彰顯特色,必須因地制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產品上追求“錯峰頭”,在品質上追求“獨一份”,走差異化道路,也是做好“土特產”大文章的應有之義。
產品上“新”,靠科技增強競爭力
楊梅作為浙江競爭最激烈的水果之一,全省產楊梅的縣(市、區)達70多個。今年夏天,文成楊梅火出了圈,銷售到阿聯酋、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個頭較大的楊梅單顆售價可達10多元人民幣,一些頂級品質的楊梅每顆價格甚至高達30多元人民幣。
楊梅好吃但極難保存,有著“頭日新鮮、次日色變、三日色味皆變”之說,為保持新鮮的口感,文成楊梅已有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全冷鏈運輸技術,新鮮楊梅保鮮時長從原來的7天延長至30天,這為楊梅的出海創造了有利條件。
高品質楊梅的背后,離不開楊梅科技小院的技術賦能。科技小院雖“小”,但科技創新方向多,科技小院依托浙江大學、浙江省文成縣大健康產業聯合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產業專家和鄉土人才作用,破解制約楊梅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點,如保鮮貯運、機械化、數字化等。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技術規范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打造綠色優質產品鏈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擁有了更高品質和科技范。
技術是一方面,要穩住產業發展根基,種業創新是一塊必補的短板。文成種業企業規模不大,特色化、專業化特點突出。比如,文成縣仙花谷農業專業合作社又“上新”了10余款蜂蜜和蜂蜜制品,其中,新品檸檬蜂蜜水主打年輕化和健康屬性,讓土蜂蜜走向新潮流。
“蜂蜜水不錯,就是沖泡、攪拌有點麻煩,對場所、環境要求有點高,要是做一款可以即開即飲的蜂蜜水就更好了。”文成縣仙花谷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光彬告訴記者,花仙谷的蜂蜜拿下了省“十大好蜂蜜”稱號,為了蜂蜜更好出圈,合作社在產品研發、同時在產品設計和包裝上花了不少巧思。打開瓶蓋,就能解鎖檸檬蜂蜜水,只需輕輕搖晃一下,一瓶現調的蜂蜜水就好了。
文成“土味兒”組團出圈,進一步放大了品牌效應,在打造視覺、味覺雙重盛宴的同時,也擦亮了縣域“土特產”的金字招牌。
“鏈”上延伸,深度拓展新型業態
做強“土特產”,還需用敏銳的市場嗅覺、開闊的發展思路,探索打造鄉村特色產業新業態。
“家人們,最后一步,不要忘了給苔蘚用膠水加強固定哦。”在文成苔蘚創意農業園,新農人王娜微正忙著苔蘚景觀教學直播。記者點開她的抖音號“蘚然娜娜”,發現該賬號已有44萬粉絲,收獲了297萬點贊,是不折不扣的農播客大號。
浙江蘚然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常大君告訴記者,公司像“蘚然娜娜”這樣的自媒體賬號有6個,粉絲量累計超200萬,通過線上銷售苔蘚微景觀,得到廣大粉絲的青睞和追捧。
路旁的苔蘚本不顯眼,但在文成西坑畬族鎮從各家各戶走出去,走上了綠植景觀市場的大臺面。除了直播吸粉,蘚然農林公司還打造了國內首家以苔蘚為主題的苔蘚創意館,吸引農戶建設苔蘚種植培育和昆蟲繁育基地,同步打造創意農業館、生物博覽園,開展熱帶魚繁育、苔蘚微景觀制作、昆蟲標本制作、研學展覽等集觀光體驗研學為一體的新型業態,拉近了“土特產”與年輕人的距離。
延伸價值鏈,深度拓展新型業態。從種楊梅賣楊梅,到生產楊梅汁、楊梅酒,再到舉辦楊梅文化節;從種植苔蘚到直播賣苔蘚,再到建設苔蘚創意體驗園;從糯米山藥生產,到加工山藥汁和山藥糕點,再到中醫藥康養業態開發……
系列活動聚焦小切口,發散出去、延展開來,將過去“原汁原味”的土特產打造成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產,多維度深層次實現增值,讓群眾感受到文成農業產業鏈條正在澎湃,脈動生機。
“土到極致就是潮”,對于這句網絡流行語,“土特產”是有發言權的。從挖掘開發鄉土特色資源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山里的土特產,正越來越潮。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