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鎮共建,何以強基? ——解析浙江金華市鎮域間的“山海協作”實踐
永康市舟山鎮下丁村村民正在采收方山柿。 受訪者供圖
“山海協作”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推出的一項重大工程,通過讓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進行全方位結對合作,實現強帶弱均衡發展。兩年前,浙江省金華市借鑒這一思路,聚焦鄉鎮這一關鍵層級,創新實施“百鎮共建強基”行動,組織50個經濟強鎮和50個山區鄉鎮結對共建,探索黨建引領先富帶后富、區域共同富的實踐路徑。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金華市已落地279個共建項目,總投資超31億元,推動772個山區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升。補齊這些短板后,全市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達81.4%。2024年以來,該市又新增86個共建項目,預計投資9.1億元。
從最初的百個產業項目曬拼、百批鄉村人才實訓等“五百行動”首戰告捷,到眼下百個鄉鎮特色產業、百個村企合作共同體、百個“土特產”品牌等“新五百行動”接續奮斗,金華市這一鎮域版“山海協作”,傳遞出哪些理念?出現了哪些變化?共建又何以強基?最近,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從資金“輸血”到產業“造血”
武義縣白姆鄉金壇村的茶農邱子偉,今年多了個新活計——種植無花果,這在全鄉算是“首吃螃蟹”。算時節,春茶告罄后,新活恰好接上。步入7月,無花果陸續成熟。無花果一年種下多年收,若管理得當,畝均效益不比茶葉低。邱子偉直言,之所以敢試,是因為有托底。
白姆鄉黨委書記張志翔介紹,利用金東區東孝街道的20萬元結對幫扶資金,鄉里首期落地了40畝無花果基地,分布在金壇等3個村,由村集體完成基礎設施后,再租給村民。“因此,邱子偉這批人很重要,他們能賺到錢,帶動農戶就會水到渠成。”張志翔說。
托底何來?東孝街道有位“無花果王子”,名叫錢繼昌,自營基地加合作經銷,年產值達1億多元。這些年,隨著東孝街道城鎮建設加快推進,本地果園面積受到一定限制,錢繼昌也在尋覓更廣闊的空間。白姆鄉生態環境出眾,雙方一拍即合,錢繼昌應允進行產業“造血”。
因為是結對共建,又事關模式推廣,錢繼昌格外用心,經常驅車到白姆鄉指導。東孝街道的基地有什么技術培訓,也會喊邱子偉等人參與。一來二去,兩個鎮街碰撞出更多“火花”,計劃探路三產融合,嘗試無花果的加工、采摘,以及嫁接研學、露營等元素。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必須盯牢項目建設,利用結對讓鄉鎮之間資源互通、產業互補,通過上下游聯建、大中小帶建、產學研共建等方式推動延鏈、補鏈、強鏈,同時探索構建土地出租、資金入股、共同開發、產銷協作等村企合作共同體,推動村集體、企業、村民三方共贏。”金華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童國華說。
安文街道是磐安縣城所在地,過去的工作重點大都放在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上,文旅產業不溫不火。但自從與東陽市橫店鎮“結親”后,安文街道以產業鏈黨建為牽引,文旅產業順勢起飛。2023年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同比增長了58.6%和48.9%。平平無奇的墨林古村,搖身一變成了不少短劇的片場,老百姓還跑起龍套當群演。
婺城區蔣堂鎮與義烏市義亭鎮共建的佳話也廣為流傳,兩者在農業項目、農機裝備、跨界文旅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漸入佳境。以蔣堂鎮前源村為例,依托富硒土地資源,落地了瓜果長廊、餐飲土灶、農事體驗館、田間小火車等一眾項目,不僅帶動村集體增收50多萬元,也讓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得以增收致富。
從干部互派到人才涌動
金華市委組織部推動鄉鎮聯姻,可并非“拉郎配”,而是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方向予以精準配對。雙方每月列出資源清單、需求清單,碰撞供需,共推項目。這背后不光機制有力,更關鍵在人。
前不久,金東區曹宅鎮與武義縣俞源鄉開啟了一項名為“百鎮共建 青雁共育”的行動,旨在通過互學互比、互促互進,共同培育優秀年輕干部。每次參加類似的活動,俞源鄉后陶村黨支部書記吳國華都會抓住機會。作為新上任的村支書,他肩上的擔子不輕。
曾經一窮二白的后陶村,眼下集體經濟發展正見起色。兩年前,利用結對幫扶資金,吳國華將廢棄的村小改造成制陶工作室,還“三顧茅廬”將制陶專家許忠文從淳安縣請來。現在,許忠文是后陶村的“鄉村CEO”。讓許忠文尤為感動的是,鄉里、村里都把他當人才而非商人,想盡辦法為運營提供各種要素支撐。
后陶村名字帶“陶”,制陶業卻是“無中生有”。產業落了地,閑置空間由此派上用場:農村文化禮堂成了培訓教室,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改成了宿舍,即將建成的老年食堂同時兼顧學生用餐。自2024年3月起,已有近4000名學生來后陶村研學,村集體按每人10元獲取分成收入,再加上提供餐飲所得,以及包裝銷售“后陶”品牌的農特產品,在2023年50多萬元經營性收入的基礎上,今年有望再邁大步。
據了解,過去兩年中,金華市委組織部從共建鄉鎮中選派100名班子成員雙向掛職,從山區鄉鎮中選派100名村黨組織書記到強村跟班鍛煉,市縣兩級還定期舉行“比武打擂”。鎮村干部隊伍的深度交流互動,也為各路人才的“引育用留”打開了新天地。
仰望星空露營基地位于磐安縣玉山鎮張村村,其落地過程就頗為典型。基地負責人張曉明就是在同鎮村干部前往東陽市吳寧街道的一次“走親”后,決意啟動該項目。在整個過程中,吳寧街道的指導無微不至。很快,這里就躋身網紅打卡點。“山上人氣見漲后,我們計劃緊跟做好山下文章,配套餐飲、住宿、采摘等項目,通過農文旅融合帶動更多百姓增收。”讓玉山鎮黨委書記陳鋼更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返鄉、入鄉,帶來了無限活力。
義烏市后宅街道與婺城區長山鄉的共建,則直接鎖定“眾創+文創”,開展多場研學、培訓活動,為長山鄉“鄉村CEO”提供運營技能、項目孵化、項目策劃等服務。據介紹,接下來金華市將實施百名“鄉村CEO”培養計劃,采取公開招聘、人才回引、內部培養等方式,推動鄉村從建設走向經營。
從有形結對到有效融合
走進金東區嶺下鎮坡陽古街上的“八婺工坊·百鎮優選”體驗店,百余種產品琳瑯滿目。借助“八仙積道”共富帶來的各種引流活動,該店自2024年4月份試營業后人氣漸旺。在金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春梅看來,一店通百坊,一地惠百鎮,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能夠把市場需求更好地反饋給生產端。
若是再仔細觀察,還會發現結對鄉鎮合力打造品牌正蔚然成風。蘭溪市的靈洞和柏社屬于內部兩鄉共建,前者工業基礎強,后者農業特色足。“聯姻”后,靈洞鄉慷慨解囊注入100萬元啟動資金,助力柏社鄉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蘭城柏家”,還成立農產品貿易公司,打出了定標準、提形象、搭平臺、開直播等一套“組合拳”。
柏社鄉黨委書記童雪菲感慨:“通過打造全品類品牌,解決了山區農產品多而散的客觀難題,更有助于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實現從產品到商品,再到品牌,繼而建立黏性,達到持續消費的跨越,這種轉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如今,在新一輪部署中,金華市專門提出打造百個“土特產”品牌,同時打造百個共富市集,以消費認可度來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童國華看來,升級“五百行動”,不變的是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內核機理,迭代的是破題方法、實戰打法、變革章法,為的就是打通從有形結對到有效融合的轉化通道,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打造更多共建共富的標志性成果。
這種融合更體現在彼此間的雙向奔赴上。永康市舟山鎮的方山柿小有名氣,是許多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借助與當地古山鎮的共建,這頭由家庭農場牽頭,再邀請村集體入股,那頭幫助引入專業運營公司,方山柿深加工中心“呱呱墜地”,拉長了產業鏈條。反過來,古山是杯壺產業重鎮,兩鎮結對后,鼓勵企業開發方山柿文創杯壺,雙方還合力舉辦古道越野賽,讓各種柿子產品與保溫杯、運動壺“共飛”,互促互進,成就你我。
如果說前兩年的結對屬于“熱戀期”,眼下則邁入“結果季”,關鍵就看項目落地和強村富民效果。根據計劃,2024年金華市將新增120個共建項目,結對的山區鄉鎮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的村莊占比要達到60%以上,爭取實現村均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同時還將培育1200名以上“農創客”、200名以上“鄉村工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