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河南棗”成為新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若羌棗緣,醉美“豫”見。10月15日,新疆若羌、且末紅棗產業發展大會暨2024產銷對接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棗產業專家、紅棗企業代表、經銷商代表、企業家以及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等3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紅棗產業的盛會。
從中原到樓蘭,兩地因“棗”結緣
一個是中原腹地,一個是大漠深處,河南新鄭與新疆若羌,兩個相距近3000千米的地方,因為一顆紅棗而結緣。
在新鄭有關于大棗的順口溜:“靈寶蘋果潼關梨,新鄭大棗甜似蜜”,這個有歷史感的順口溜贊美了新鄭大棗的味道,而科學考察更告訴人們新鄭是大棗的故鄉。
1978年,在發掘裴李崗文化遺址時,考古人員發現了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這說明當時在新鄭一帶,先民們就已開始種植大棗。
1987年新鄭灰棗開始引入若羌,當年,若羌縣從新鄭引入灰棗苗木1100株試驗栽種。此后的十年里,若羌每年都引入幾萬株灰棗苗木栽種。
2000年,若羌從河南新鄭引進了紅棗苗20萬余株,2001年以來,若羌縣確立了“紅棗產業發展戰略”。
若羌縣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長期以來,河南新疆攜手結下了滿滿的“幸福果”。二十多年來,若羌群眾揮鋤舞鎬,在沙漠的邊緣種下了一片片“棗海”。目前,紅棗種植面積23.38萬畝,農民人均紅棗收入占當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2024年掛干紅棗預測產量可達8萬余噸。
一顆紅棗,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在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攜手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23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報告》中,“若羌紅棗”以46.11億元的品牌價值居2023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25位,以876.31分位居2023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聲譽榜第六名。從無心插柳到碩果滿枝,小小紅棗的迅猛發展給若羌各族群眾帶來了持續增收的經濟及社會效益,成為農民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
“我們作為若羌縣本地的紅棗企業,非常高興在今天的活動當中推介我們自己的產品,活動一結束我們就返回若羌開始今年的收購工作,2024年計劃收購3000—4000噸紅棗。我們相信,今年不僅對若羌農民來說是一個豐收年,對我們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好開頭。”若羌羌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國俊表示。
若羌、且末龍頭紅棗企業組團登臺推介,新疆羌都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若羌羌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若羌縣愿臻黑枸杞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新疆且末小宛有機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等依次登臺進行推介,講述各自的企業優勢和產品優勢,積極尋求合作機會。新鄭市新星棗業有限公司、鄭州市金友緣棗業有限公司、鄭州市駝緣果業有限公司、河南春林食品有限公司,被授權許可使用若羌紅棗品牌商標標識。
品牌建設,叫響全國乃至世界
若羌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大會不僅為若羌紅棗產業交流與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也為若羌紅棗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注入新活力。未來,他們將繼續加大紅棗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努力將若羌紅棗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紅棗品牌。
若羌縣地處新疆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擁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水土條件。這些自然條件造就了若羌紅棗的上乘品質。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若羌紅棗產業已經實現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生產、從粗放型管理到科學栽培管護、從原棗生產到精深加工的跨越式發展。若羌紅棗已經通過國家“地理產品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并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等多項榮譽。
據悉,若羌10萬畝紅棗基地成功入選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近年,若羌紅棗聚焦質量提升,先后獲得地理產品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中國馳名商標認證,榮獲中國紅棗優質產品一等獎。且末紅棗榮獲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暢銷產品獎、新疆林果產品(廣州)交易會優質產品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