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楊梅續千年農耕文化 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果”
昨日晚上6時20分,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2024農耕探文明》節目,深度探索仙居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特別聚焦仙居楊梅的全產業鏈發展。
通過近30分鐘的播出,觀眾得以全面了解仙居楊梅產業的輝煌成就和深厚底蘊。該節目可在央視網CCTV-1綜合頻道進行回看。
“梅-茶-雞-蜂”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
當第一顆楊梅種子,落入浙江東南部這片山水之間時,在季風的呵護和動物的搬運下,這里成為了野生楊梅優渥的生長之地。萬年前,生活在此的先民,發現這種長相奇特的果實竟能果腹,從此便與楊梅相依相伴。他們運用樸素的農業智慧,開始了漫長的楊梅馴化之路。
仙居楊梅栽培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在長期的人與自然相處實踐中,當地先民發展形成了一種“梅茶雞蜂”有機結合的復合型山地農業模式,楊梅、茶葉、雞、蜂默契地在山間共融共生、協調發展。
“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是仙居先民千百年的經驗創造,去年11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楊梅領域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仙居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立法工作;成立大數據中心,構建系統保護生態監測體系,通過數字賦能,對每一棵古楊梅完成了登記造冊,為它們“頒發”了數字身份證;編寫教材,推進遺產走進校園,引導青少年參與到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保護事業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遺產保護接班人。
截至目前,仙居有現存百年以上古楊梅樹13425株,其中五百年以上108株,千年以上28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古楊梅種質資源庫,全縣共有楊梅品種19種,其中仙居特有古種11種。
小小楊梅果,串起共富產業鏈
一顆小小楊梅,續千年農耕文化之傳承,也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果”。在紀錄片中,央視還特別聚焦獨具特色的“楊梅經濟”,展示了仙居楊梅的全產業鏈條。
楊梅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品牌”“電商”幾個關鍵詞。
科技強農為“致富果”增產增效。目前仙居建成楊梅智能大棚1500畝,并創新應用鎖真保鮮技術,將楊梅保鮮期由7天延長到30天。當地開發的“親農在線”應用,為梅農提供線上指導、金融服務、統防統治等系統服務。
區域品牌為“致富果”提升附加值。2022年,仙居著重創新推出了“神仙大農”區域農業公用品牌,與“仙居楊梅”品牌實行母子品牌運營、協同發展。此外,連續舉辦27屆仙居楊梅節,擴大品牌影響力。
電商平臺為“致富果”賦能升級。仙居積極發展楊梅直播電商,免費為梅農培訓直播營銷和電商營銷等新技能,拓寬仙居楊梅的銷售渠道。
每到6月楊梅季,十萬梅農都熱火朝天忙活起來,披星戴月摘楊梅,只為將最新鮮的楊梅送至食客餐桌。在仙居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仙居楊梅”成為農業農村部培育的75個精品品牌之一,品牌價值30.07億,居全國同類水果第一。
今年仙居全縣楊梅種植面積達14.7萬畝,梅農3.3萬戶、楊梅合作社450余家,全產業鏈產值達45億,帶動梅農戶均增收3.84萬。一條小小楊梅果串起的共富產業鏈正在逐漸形成。
作為系統展現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系列紀錄片,《2024農耕探文明》于10月14日晚首播,此前已播出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江西廣昌傳統蓮作文化系統兩部紀錄片。
據介紹,該節目以農耕文化為根基,架設起“古今對話”的橋梁。通過紀實性表達,系統展現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和創新成果,讓農業文化遺產背后的科學技術和農業智慧立體可感,使中國深厚的農耕文明底蘊與今日中國新時代的萬千氣象相通。
如今,小小楊梅登上央視大舞臺,區域品牌形象也將通過媒體平臺傳播更廣、影響更大。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