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縣:發展蜜蜂養殖 鋪就“甜蜜”致富路
近年來,尼勒克縣融合傳統養蜂技術和現代科技,已成為新疆黑蜂養殖繁育、蜜源植物保護、黑蜂產品開發加工、蜜蜂科研的重要基地,新疆黑蜂產業已成為尼勒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尼勒克縣烏拉斯臺鎮唐布拉社區居民艾俊的庭院里,只見數百個蜂,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林間,蜂箱伴隨著蜜蜂“嗡嗡”的歡快歌聲,一群群蜜蜂飛進飛出,熱火朝天地釀著蜂蜜。蜂農艾俊整齊穿戴著防蜇服帽,細心查看著蜜蜂的分家情況和今年新蜜的釀成情況。作為擁有十多年養殖經驗的養蜂人,艾俊對這份“甜蜜事業”充滿了熱愛與執著。
尼勒克縣烏拉斯臺鎮唐布拉社區狗熊溝居民艾俊說:“我從十幾年前開始養蜂,剛開始的時候技術也不行,跟我老爺子學的養了100多箱蜂,最近這七八年每年都是300箱左右。經過多年的養殖經驗和培訓,我們也總結了一些技巧,現在每年發展養蜂比較穩定,想養好蜜蜂,人工分家和育蜂王至關重要,做好這兩項工作,蜜蜂才能越養越好。”
在過去,尼勒克縣的老百姓一直有養蜂的傳統,以前蜂蜜不好賣,不敢擴大規模,這幾年,為切實解決廣大農戶蜂蜜銷售難的問題,讓村民養好蜂,賣好蜜,實實在在地增收致富。尼勒克縣多措并舉,引進龍頭企業對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銷售的幫扶,在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的扶持下,先后投入蜂產品加工設備,逐步形成了“生產、包裝、儲存、銷售”一體的蜂蜜產業鏈。
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生產總監亞力肯·牙森說:“我們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的產品主要銷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中江蘇市場通過832平臺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截止目前,已實現產值3000萬元。公司有黑蜂養殖專業合作社1個,130戶蜂農近3萬群蜂,年產蜂蜜150噸,公司收購率達到80%以上戶均收入約16萬元。”
千里追花釀好蜜,蜜香也怕巷子深。在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的帶動下,不僅解決了尼勒克縣廣大蜂農蜂蜜“銷售難”的問題,還解除了蜂農的后顧之憂。據了解,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共有一個黑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核心基地48座,養蜂人數 120 余人,年產蜂蜜 100余噸,同時合作社蜂戶的收購價高于市場價的15%以上,目前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已經達到產值 2000余萬元以上,就業人數40 余人。
新疆塞外本草蜂業有限公司生產總監 亞力肯·牙森說:“我公司利用科技手段,做到了蜂產品質量可控,產品可追溯,大大超越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想象,現我公司還建立了線上線下渠道,目前已完成電子商務全域爭取突破五千萬。不僅如此,我們還提高了產能,與周邊鄉鎮合作,帶動周邊50多戶蜂農增收致富,在不斷擴大銷售渠道的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幫扶性就業崗位。”
據悉,在2020年《新疆黑蜂遺傳資源保護區總體規劃》實施以后,尼勒克縣人民政府充分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深挖林區黑蜂資源稟賦,設立界碑3個、界樁186個、標志牌80個,建立新疆黑蜂育種站1個、保種場2個、檢查站3個、標準化養殖場30個,保護區蜜源植物達270種,規模化打造尼勒克縣黑蜂養殖基地,實現了黑蜂種群數量2倍增長,同時不斷在黑蜂種群溯源管理、品牌價值打造、產業鏈條延伸上再發力,推進管理模式與市場化接軌,著力開啟黑蜂“甜蜜事業”新篇章
尼勒克縣烏拉斯臺鎮唐布拉社區副主任 董惠琴說:“尼勒克的黑蜂2022年,大概有個1.6萬群,到2024年增加了大概有兩倍多,幾乎達到了3.5萬群,每年黑蜂都在自然保護區里做黑蜂育種,就是為了黑蜂的提純復壯,每年做兩次,給每家蜂農發放蜂王這個自然保護區的成立近幾年對黑蜂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致富有“蜜”方。近年以來,尼勒克縣因地制宜,從規模化、發展加工業、打造品牌等方面入手,通過“旅游+”,“生態+”等模式,有效激發蜂產業內生動能,將生態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發展優勢,構建起了一條產業鏈條完備、產業基礎扎實的新型發展道路、全面提升蜂產業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實際,從完善立法、推進執法、改進工作等方面入手,不斷加強新疆黑蜂遺傳資源保護,規范新疆黑蜂遺傳資源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 尼勒克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普爾布加利·甫加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