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服務的升級探索 ——浙江省紹興市供銷合作社立足產業構建系統性為農服務體系
浙江紹興,古稱“會稽”,在浙江省中北部。當地“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特征,造成農業的規模化很難通過土地的集中連片來實現。但是,規模化事關農業現代化,唯有起而行之方能破題尋方。在這個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2500多年厚重深沉的歷史與創新蓬勃的改革共同塑造著紹興現代農業的進程。從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點題、親自破題的農村“三位一體”改革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可以看出,“改革”是時代旋律,也是現實需求。
近年來,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農村 “三位一體”改革以及紹興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設“和美越鄉”的部署要求,紹興市供銷合作社深入開展現代化為農服務體系示范縣(市)創建活動,不斷整合為農服務資源、改進為農服務方式、提升為農服務能力,通過構建系統化、精準化的為農服務體系,突破農業服務碎片化、粗放化的障礙,以此來解決農產品附加值不夠高、信用服務普惠性不足、服務支撐力有限等問題,成為紹興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生產服務新體系:
以現代農業產業化為導向
深化改革不可能是單個領域的突進,更加需要統籌兼顧,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農村‘三位一體’改革,規劃是藍圖,也是硬約束。本輪‘三位一體’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建設縣級‘三位一體’為農服務中心和構建縣域服務強農工作機制。”紹興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周曉東介紹,“紹興市供銷合作社農村‘三位一體’改革從全產業鏈服務入手,打造以農業產業化為導向的生產服務體系。”
“從種到收到銷,我們沒有發愁的事,這多虧了新建的上虞大通現代農事服務中心!”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祝家莊村村民龔仲華說,自從祝家莊村水稻田整村流轉到紹興大通現代農業公司后,種地變得更輕松了。
上虞區社打造的“三位一體”為農服務中心,功能區塊主要包括“一平臺兩中心”(綜合服務平臺、育秧中心、糧食烘干加工中心)。該中心由“全鏈條上虞農事社會化服務聯盟”數字化平臺作為總指揮大腦,集成農機耕種收、農資配送、集中育秧、糧食加工等多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實現服務資源集成調度,形成糧食生產全產業鏈業務閉環與服務循環。
此外,祝家莊育秧中心新建成的自動化育秧流水線已完成設備安裝,育秧時間從三天縮減到一天一夜,為春耕生產按下了“加速鍵”。
在上虞大通米業公司現代化糧食加工烘干中心內,稻谷烘干、加工、包裝、儲藏、銷售等全鏈條服務為農戶帶來了便利。截至目前,大通米業公司以糧食全產業鏈發展為抓手,聚焦糧食“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生命周期,強化糧食倉儲能力,全面提升包裝加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社會化服務輻射 6000余戶農戶、4.6萬畝土地。
上虞區作為浙江省首批“三位一體”試點縣,聚焦數字化賦能,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打造服務資源集成調度體系,全鏈條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農資到這里買,補貼到這里咨詢,鮮果在這里儲存,果子不愁賣……自從有了農事服務中心,我家桃子每年多收入1萬元。”豐惠鎮南源村村民周建紅說。虞南農事服務中心位于上虞區丁宅鄉北側,建設有5000方氣調冷庫、明康匯共富工坊、郵政鄉村振興館、紹興早田農業公司、上虞區數字農業中心、浙里“三位一體”共富平臺等多元化業態,是集產、銷、研、學、創、旅于一體的全產業發展農事服務中心。
“虞南農事服務中心將上虞區供銷合作社系統的農資、電商、養老等資源整合起來,通過線上浙里‘三位一體’共富平臺,將服務和當地農戶的需求進行有效匹配,讓服務精準下沉到每個農戶身邊。”虞南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嵊州市大江村是當地農業強村,大江村草莓歷經30多年的發展,從傳統地栽到無土栽培,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大棚種植,每一次產業的升級同步伴隨著產業服務的變革,草莓產業農合聯便是在紹興市社針對解決草莓全產業鏈發展的難點、堵點背景下應時而生。
“科學的種植方法、先進的種植技術是攻克草莓產業化發展難關的破題點。”嵊州市草莓農合聯莊稼醫院院長葉乃方表示。這個建在大江村農民家門口的莊稼醫院不僅能供應農資,還能提供農技指導、技能培訓、金融、展示展銷等服務。目前,由紹興市社牽頭、市農資公司承建的“紹興市數字莊稼醫院”平臺,通過線上搭建“紹農管家—數字莊稼醫院”小程序,線下建成1家總院、10家分院、30家基層服務網點,構建起了農資為農服務“一張網”,服務涵蓋遠程問診、為農培訓、病蟲情報、農資團購、農產行情、金融支持、政策資訊等全產業鏈的各環節,真正解決農戶在種植端的“急難愁盼”問題。
嵊州市草莓農合聯莊稼醫院只是紹興市供銷合作社系統服務全產業鏈生產的一個縮影。全市系統以產業農合聯為紐帶打造社會化服務平臺,聚力生產、供銷、信用等鏈條環節,發揮產業農合聯“抱團取暖”作用,推動全產業專業性服務、利益化聯結、全鏈條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共組建市縣兩級產業農合聯75家,其中市級產業農合聯21家,服務覆蓋糧油、小吃、水果、蔬菜等9大類31種特色產業,吸納會員單位3000余家,“一業一鏈”基本形成。
目前,紹興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形成了以縣級“三位一體”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為樞紐、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為節點、莊稼醫院等為服務觸角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生產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產品增值新體系:
以構建流通渠道為核心
紹興一年四季均有鮮果產出。雖然產品豐富,但是農戶經營各自為戰導致價格混亂、品質不一,農戶收益難以保障,更談不上品牌附加值。
紹興市各級供銷合作社運營的區域公用品牌正在為農產品做持續的品牌賦能探索。紹興市社繼續培育“會稽山珍”“鑒湖河鮮”等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84家,通過組織展會參展等方式,授權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縣級“上虞尚品”“次塢打面”“西施石莧”“嵊情家味”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完善打面、茶葉、桃形李等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品牌使用規范和運營管理辦法,有效提升全產業鏈辨識度和品牌溢價能力。
走進嵊情家味·嵊州市農產品產業基地加工廠內,一個個桃形李在自動化加工線上經過洗果、分級、自動裝箱后,將以最新鮮的狀態送到消費者手中。“從農民手里收購原果,經過分揀后,品相佳的果子走進商超,剩余鮮果用來加工果汁,有效提升了鮮果的附加值。只要農民種得出,我們就賣得出。”嵊州市供銷合作社主任過峰艷介紹。自2023年,嵊州市供銷合作社運營“嵊情家味”區域公用品牌以來,積極整合區域內涉農產業資源研發新產品,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拓展多樣化銷售渠道。
品牌建設要有產業鏈思維,不僅僅是策劃、推廣,更要涉足生產端,構建采購、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近年來,紹興市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以流通渠道為核心的“農批+農貿+供銷愛家生鮮社區門店”農產品分銷體系,創建農產品品牌矩陣,構建新零售消費合作網絡。
位于紹興市濱海新區的長三角農產品冷鏈智慧物流中心及農批市場,是紹興市社打造的以8萬噸級冷鏈物流為核心的綜合性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批市場投入使用后,流通環節減少,蔬菜價格將降低3成左右。”紹興八達農產品市場公司總經理楊代軍介紹。目前,紹興市社本級擁有11家農貿市場、1家糧批市場,積極發揮著全市“菜籃子”“果盤子”和“米袋子”的保供穩價作用。農貿市場供給側改革工作是紹興市社民生實事之一。眼下,投資1200 萬元的東街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程將市場內的攤位或營業房增至114 個,還配備檢測室、服務臺、休息區等區域,新增中央空調、新風系統等設施。東街農貿市場經營戶張換運說:“改造后環境好了,顧客和我們都感到很舒服。”接下來,借助農批市場的輻射帶動,全市系統將改造提升新建一批農貿市場、供銷愛家生鮮社區門店,加之供銷電商、四季鮮線下機關超市、匯農供應鏈公司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供銷合作社流通網絡上到產地、下到 c端用戶,形成了完整的分銷體系。
信用普惠服務新體系:
以共性需求為目標
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當地普惠金融的支撐,尤其是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如何通過信用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據了解,為滿足產業升級轉型,紹興市產業農合聯創新信貸產品,針對香榧、蔬菜、打面等地方特色產業在創業、生產、供銷等環節的融資需求,開發“蔬菜貸”“香榧貸”“打面貸”“小吃貸”等專項貸款產品10余個,累計授信額度達100億元,并對農合聯會員單位給予貼息補助。同時,創新擔保服務,與省農信擔保公司合作,實行全市基本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全覆蓋;創新農業保險,探索創新特色規模化農業保險新產品推出楊梅、草莓等采摘期“降水系數氣象指數保險”“雇主責任險”等農業保險產品,為農業生產者提供風險保障。
近年來,全市系統聚焦農業產業特點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聯合農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在上虞“三位一體”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嵊州浦口草莓莊稼醫院等設立服務窗口。市供銷合作社下屬農資等公司還與瑞豐銀行舉行黨建聯建協議,在“紹農管家”平臺增設信用服務模塊,為農業生產全鏈條提供便捷的信用服務。紹興市社與瑞豐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瑞豐銀行根據供銷合作社提供的商戶白名單信息予以批量授信,為農戶和經營戶提供優惠利率的融資服務;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優化資金流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探索更多金融應用場景,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市場商戶和社有企業提供優惠貼心的融資服務。
諸暨是西施故里,同時也因小吃產業而聞名。2022年,紹興市傳統小吃產業農合聯為推進“諸暨次塢打面”產業提檔升級,聯合諸暨農商銀行出臺金融優惠政策,完善信用等級評定,對符合條件的打面和小吃門店進行70%貼息,目前已發放小微貸款680萬元。
不日新者必日退。紹興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順時應勢、推陳出新,打造“區域統籌調度體系、服務體系、農產品分銷體系、信用服務體系、多元支撐體系”,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完善跨界協同“三位一體”組織體系,構建起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化廣泛參與的現代化為農服務新格局。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