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鏈”共舞 共富提速 ——浙江臨海“共富工坊”的迭代升級之路
農村一不缺自然資源,二不缺人力資源,關鍵在于如何點石成金,并且將富余勞動力變成富裕新動力。在城市里,各種社會力量、各路在外人才有意投身鄉村振興,但苦于平臺何在、渠道怎通。因此,貫通城鄉雙向之間的要素流動,可謂重大課題。
兩年前,在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當地創全省之先,推動特色產業進農村,建立廠房式、車間式等“共富工坊”,并且以黨建聯建為牽引,創新工坊直營店、服務中心、“幫農客”團隊等服務模式,全面打通工坊的服務鏈、產業鏈、人才鏈,持續推動“共富工坊”提質增效,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共富鏈”。
截至目前,臨海已建成239家“共富工坊”,其中來料加工式146家、品牌帶動式24家、農旅融合式16家、電商直播式12家、產業賦能式32家、定向招工式9家,共輻射帶動4.3萬余農戶,吸引141家企業參與,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萬余人,帶動農戶增收5.7億元,助力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600余萬元。
服務鏈“強筋健骨”
求職有多便捷?東塍鎮彩燈“共富工坊”服務中心給出的答案是:5分鐘。為何這么快?原來是該中心入口處有臺“求職機”,上面滿是招工需求,包括職位詳情、薪金待遇等信息,一目了然。求職者只需輕點“立即報名”,掃臉即可報名,全程無需手動錄入個人信息。招工單位接收到求職信息后,便會主動聯系。
這是臨海對“共富工坊”服務升級后的其中一個成果。據了解,常規的“共富工坊”大多以來料加工為主,即鄉、鎮黨委組織村“兩委”,在當地找到空余場地和富余勞動力,再匹配企業訂單予以對接。眼前的東塍彩燈“共富工坊”服務中心,則主要為一眾“共富工坊”提供特色配套服務,其功能定位自然不同凡響。
記者看到,該服務中心內設“零工市場+工坊服務區+共富學院”三大功能版塊,著重幫助就業困難的群體,提供臨時性和階段性的就業機會,開設專業培訓基地,梯度培養各類人才,并為全市彩燈“共富工坊”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包括創業孵化、人力資源、訂單對接、困難幫扶等在內的綜合性服務,形成了覆蓋整個臺州地區的彩燈產業共富生態圈。
在臨海市,像這樣的“共富工坊”服務中心總共有11家。“我們統籌了部門、鎮街和群團組織資源力量,推出要素保障、用工培訓、物流保暢、資源對接等綜合服務,目前已實現從服務一個工坊到推動一個產業轉型升級的蝶變。”臨海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往來游客如織,可謂寸土寸金。為助力鄉村振興,臨海在景區核心地段開設了“共富工坊”直營店,由市國企平臺直接運營。直營店一樓和二樓為產品展銷區,優選全市“共富工坊”特色農產品,三樓為培訓基地,吸納行業協會、技術研發等專業人員組建基層“幫農客”團隊,破解工坊各類運營難題。
在繁華地段開設“共富工坊”直營店,不僅帶來銷量,還在于展示、宣傳價值,更在于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動態完善服務保障體系,為全市工坊提供平臺運維、技術支持、產銷對接等服務,提升工坊專業化組織、市場化運營水平。
產業鏈“多面開花”
記者采訪發現,得益于功能版塊的升級、服務能力的提升,讓臨海“共富工坊”有了更強的內驅力,那么另一個顯著趨勢則是,立足鄉村特色、深挖資源稟賦,讓許多工坊因地制宜向品牌化、特色化躍遷,實現“串聯一批工坊、帶動一個產業”。
走進“江南·溪望谷”,溯溪而上,這里既有厚重質樸的古村落,也有可玩可看的農牧場,還有設計潮流的咖啡廳等等,令人流連忘返。這些業態都是依托香年溪沿線6個行政村的生態優勢而建,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共富工坊”,“江南·溪望谷”更注重產業生態的打造,全鏈以“米N”“茶創空間”“非遺草編”“今有光文創”“國豐”5家各有特色的“共富工坊”為核心,再衍生出特色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康養休閑、親子研學等“鄉村+”產業,形成了“產、供、銷、展、游”五位一體的鄉村共富示范帶。其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共富工坊”間不再單打獨斗,而是串珠成鏈、以坊帶片,推動沿線資源全面開發。
在臨海,像這樣的“共富鏈”并不鮮見,就連不起眼的豆腐,也能點鹵成金,以品牌帶動,串聯上下游產業鏈,獲得浙江“十佳豆腐”榜首殊榮。
“取大雷山的水,用本地的六月豆,漫豆、磨豆、煮漿、濾漿、點漿、成型都有章法。雖然可以結合現代設備,但也要保留古法技藝。比如,煮漿務必用柴火,點漿必須用鹵水,這樣做出來的豆腐,還不能叫‘白水洋豆腐’,只有通過協會的品牌授權,才能名副其實。”臨海市豆腐產業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金夢蕓如數家珍。
金夢蕓口中的協會全稱叫“白水洋豆腐協會”,背靠白水洋鎮豆腐“共富工坊”服務中心,由臨海市成立的產業專班“豆腐辦”負責運營。中心聯合協會創立了“白水洋豆腐”區域公用品牌,制定集體商標授權機制,為從業群體提供從原料選品、制作工藝到成品包裝、倉儲運輸的一整套行業標準,系統性開設培訓課程,有效保證了質量,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同時,聯合白水洋鎮商會黨支部,積極對接市場需求,線下打通上海、浙江等地銷售渠道;線上攜手拼多多、叮咚買菜等電商平臺,加速助力“白水洋豆腐”出圈。
目前,“白水洋豆腐共富工坊”授權品牌豆腐生產企業、作坊64家,培訓從業者300余人,在全國對接銷售網點500余個,年銷售總額超兩億元,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0萬元。
眼下,臨海的“共富工坊”遍地開花,且已華麗轉身,從最初單一的來料加工型逐漸走向多元發展,形成了農旅融合、品牌帶動、電商直播、產業賦能等6大類,產業鏈不斷延伸,驅動共富鏈持續延展。
人才鏈“共富有方”
“之前在老家打零工,一天只能賺100來塊錢。來到工坊,通過系統培訓,電焊、壓片、束把等工序我都會了,開始接一些歐美訂單,現在收入翻倍,周邊不少彩燈廠找我過去上班呢。”42歲的楊紹斌是東塍彩燈“共富工坊”中的一員,報名參加了工坊開設的免費技能培訓課程,通過考核后還拿到了東塍鎮彩燈協會頒發的《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月均收入也提升到8000元。
臨海的“共富工坊”為許多人帶來了創業創富的良機,最初的來料加工,一沒有技術含量,二招募的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由于利用碎片化空閑時間,收入自然不會太高。可如今,隨著技能培育和專項評定服務的開展,工坊功能、服務不斷創新升級,“共富工坊”的創富引擎明顯增速,收入水漲船高。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臨海緊扣工坊所需與產業所需,著力引育一批高素質的“原鄉人”、歸鄉人和“新鄉人”,為工坊迭代、產業升級夯實人才基礎。
僅東塍彩燈“共富工坊”服務中心一家,每年培訓技能人才近千人,落實就業崗位6000余個,年均幫扶企業600余次,涉及訂單總額1200余萬元,已帶動800余戶群眾實現年均增收超2.5萬元。
臨海“共富工坊”的迭代升級,帶來的不只是致富能力的提升,還有共富群體的進一步擴大。江南街道上江三村坐擁320畝百花園景區,文旅資源豐富。為此,臨海打造名為“最美時光in上江”的“共富工坊”,探索“村集體控股+合伙人投資運營+村民參股”的共富模式,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強村公司并吸納33戶村民參股,村集體通過土地租金、門票分成獲得收益,村民通過股份分紅、薪金實現增收。
同時,通過“工坊合伙人”計劃,“共富工坊”還演化成創業平臺,累計吸引12名青年返鄉創業人才入駐,他們身份各異,有傳承茶業的茶場老板,有海外名校歸國的留學生,還有自導自演的影視演員等,追逐自己的創業夢時,也帶動農民實現致富夢。目前,“工坊合伙人”引進落地“星野上江”輕奢露營、漿板俱樂部、水上高爾夫等鄉村文旅項目18個,為周邊村民提供創業就業崗位118個,其中定向吸納低收入農戶38人,累計吸引游客超80萬人次,帶動工坊從業人員人均增收超4萬元、村集體增收超50萬元,2023年還獲評浙江省文旅融合式示范“共富工坊”。
據介紹,下一步,臨海市將持續開展“共富工坊”提質增效行動,推動現有工坊立足鄉村發展業態,向增技增收轉型、向帶動產業升級、向模式創新發展,把“共富工坊”作為推動城鄉融合協同發展的關鍵紐帶,以硬核成果打響臨海品牌,實現先發優勢向共富勝勢轉化,為全省率先探索形成黨建引領“共富工坊”提能升級的實踐道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