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讓“中國碗”盛更多“塞外糧”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8個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2023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產量創歷史新高791.6億斤,今年有望首次突破800億斤。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產量只有42.5億斤,吃糧主要靠調入,到2023年糧食總產量穩居全國第六,內蒙古農牧業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從調入區變為凈調出區,內蒙古糧食產量一路攀升的原因何在?概括來說就是:建良田、育良種、用良機、推良技、施良制,全方位支撐多增糧,讓“中國碗”盛更多“塞外糧”。
藏糧于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風頭正勁
有“北疆糧倉”美稱的內蒙古2023年糧食種植面積10477.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37平方公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產區主要集中在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市以及巴彥淖爾市。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是農作物種植的黃金緯度帶,境內有1.6萬平方公里的河套平原,其中耕地1370.2萬畝,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的落地推廣,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高效節水灌溉、實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方面取得實質突破,努力讓更多“糧田”變“良田”。
2023年,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塔爾湖鎮繼光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1.88萬畝,將村里6000多畝土地進行集約管理,建成“一戶一塊田”的高標準農田,村集體收益達40多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是農業發展重要方向,也是未來重要趨勢。得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惠后,五原縣再接再厲。今年初,五原縣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工,15.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拉開序幕。主要通過實施灌溉與排水、土地平整、地力提升、田間道路、防護林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有效保障。
“以前種地東一畝、西三畝,跑來跑去,每天瞎折騰。現在這高標準農田把那些溝溝壑壑全部利用起來了,耕地面積增加了,產量也大了,收入自然也跟著長上去了。”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村民王玉明萬分感慨。
2019—2022年,巴彥淖爾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232.19萬畝,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35%,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轉收入每畝提高500元以上,畝均節約成本90多元。
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的通遼市,域內70%為西遼河沖積平原,耕地資源豐富,但受氣候、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影響,在平原漫灘地、低階地、坨沼和低洼甸子地等區域,分布有大面積鹽堿土,俗稱“輕堿土”“堿甸子”。近年來,通遼市加大財政投入,引進科研團隊,強化技術支撐,通過項目帶動、技術推動,促進鹽堿地改良利用,喚醒了更多“沉睡”的土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位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架瑪吐鎮珠日干毛都嘎查鹽堿地于2022年2月被科爾沁左翼中旗自然資源局列入該旗補充耕地儲備庫項目,通過往土壤里添加明沙、脫硫石膏、腐植酸肥料、有機肥等方式進行鹽堿地土壤改良。該項目建設期為3年,計劃建設規模7982畝,建設完成可新增耕地7500余畝。項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種植水稻,預計畝產將在600—1000斤。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要、糧食安全之基、農民立身之本。今年,內蒙古圍繞建良田、育良種、用良機、推良技、施良制五方面提產要素,抓實提單產環節,讓“糧田”成“良田”,全區推行“三打破、五統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23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3350萬畝,配備水肥一體化的達到2787萬畝。
藏糧于技
科技賦能農作物高產優產
“看禾選種”平臺讓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繪圖莫丁村村民對選種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哪個品種好、哪個品種適合種植等在平臺上均有詳細介紹,并有科技人員對田間布局設計、種植行數、保苗密度、用種用肥量和播種效果等方面進行實地指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內蒙古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內蒙古農牧廳在全區建設“看禾選種”平臺60個,涵蓋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麥、馬鈴薯、向日葵、雜糧雜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和特色優勢作物,集中展示示范農作物優良品種2190個。
此外,內蒙古還實施育種聯合攻關和“揭榜掛帥”,創新育種研發機制,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行業領軍科學家組建育種創新聯合體,整合各方種質資源、人才資源、平臺資源,按照產業化模式在基礎科研、應用研究、育種技術等方面集中攻關,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目前,五原縣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導研發的雜交食葵種徹底打破了美葵對中國食葵種業的壟斷地位,五原縣也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質資源庫,保存的5600多份材料成為選育優良品種的強大后盾。此外,內蒙古自主培育的谷子品種“金苗K1”推廣面積居全國第3位,“蒙豆1137”“登科5號”兩個大豆品種入選國家主推品種名錄。
從抓緊培育優良品種到提高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種與農機相適應匹配,內蒙古不斷在藏糧于技上找出路、謀發展,讓科技賦能農作物高產優產。
“過去人們牽著牛馬耕地,后來人們駕駛拖拉機耕地,現在不用人管,只要把數據輸進去,北斗導航就能指導機器種地,而且按照設定好的株距、行距播種,長出的苗子齊刷刷地,還不浪費土地。”談及這些年的變化,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種植大戶楊福喜十分感慨。據統計,北斗導航的應用帶來的直接收益是,2023年當地玉米干糧畝產水平達到1421.5公斤——這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玉米干糧畝產首次突破1400公斤大關。
在通遼市,自2019年引進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以來,每畝地能多種2000株左右的玉米,畝均增產100公斤左右,多次刷新東北春玉米區千畝方和萬畝片大面積單產紀錄。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實驗示范基地,農場氣象、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都能實時監測,監測結果可在電子屏幕上隨時點擊查看。
隨著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內蒙古各地著力提升農業各環節數字化水平,“智能農機+智慧農業”模式真正從理論探索走到了田間地頭。
品牌助農
“蒙字標”產品走上百姓餐桌
8月初,在“中國番茄之鄉”赤峰市喀喇沁旗下轄的王爺府鎮喇嘛地村,一輛輛運番茄的車輛穿梭在鄉鎮道路上。村民們將采摘的番茄進行分揀。“有不好的、壞掉的就揀出來,咱們得保證品質。”村民付女士說,“品質好才能賣得多,賣得多掙得就多。”
王爺府鎮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硬果番茄的重要種植基地,現有設施農業3萬畝,其中硬果番茄種植面積達2.5萬畝。近年來,王爺府鎮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推進的產業發展思路,把硬果番茄產業作為促進群眾致富的主導產業、推動鎮域經濟的主要引擎。
包頭市固陽縣地處北緯41度,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雨熱同期,無霜期短,光照充沛,晝夜溫差大。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當地產出的正北黃芪色正、味甘、質密、糖分多、粉性足、質量優。近年來,固陽縣全力打響“中國固陽·正北黃芪之鄉”品牌,在規范種植、升級品質、引入龍頭、夯實產業的發展思路引領下,把黃芪產業做強、做精、做純,使其成為振興鄉村的重要支撐。在固陽縣懷朔鎮西黃磨房村,包頭市美麗牧園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每年能帶動340戶農民增收。目前,固陽縣共有11家企業獲得試點管理企業資質。每年季節性務工人均收入可達萬元,精深加工產業帶動穩定用工每人年收入可達8萬多元。今年,固陽縣黃芪種植面積達到14.41萬畝,比上年增加28.78%。
在巴彥淖爾市,“金色名片”向日葵2023年全產業鏈產值190億元,預計2030年將超過248億元;興安盟區域公用品牌“興安盟大米”價值達262.87億元;“世界小米之鄉”赤峰市敖漢旗年產小米5億斤,帶動人均年增收1240元……
品牌強農,“豐”景如畫。農業品牌建設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培育和發展農業品牌有利于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引導優質資源聚集,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興安盟大米、河套面粉、武川莜面、后旗紅蘿卜、庫倫蕎面……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著千萬種食材。“赤城峰味”“天賦河套”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下的農畜產品填滿國家糧倉,走上百姓餐桌。
對于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內蒙古來說,“增加乳肉糧供給”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責任的重要一項。未來,內蒙古將繼續全力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全力以赴奪取糧食豐產豐收,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