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如何變“特產”? ——破解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里的“共富密碼”
遠處是星羅棋布的方塘,近處是郁郁蔥蔥的桑林,腳下是蜿蜒綿長的蜆殼路,還有那嬉鬧攪起漣漪的池魚……這里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湖州?;~塘系統。
2500多年前,太湖沿岸的先民苦于雨季的洪澇災害,便修筑“縱浦橫塘”水利排灌工程,將洼地挖深變成魚塘,塘泥堆放于水塘的四周作為塘基,在塘基上種植桑樹。久而久之,這里演變成以“池塘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塘、塘泥壅?!睘閮群纳鷳B循環模式。
目前,在湖州市一帶,仍保留著6萬畝桑地和15萬畝魚塘。而1007畝的桑基魚塘核心保護區則位于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這里是我國桑基魚塘最集中、最大,也是保留最完整的區域。
年復一年,勤勞淳樸的荻港人祖祖輩輩靠著魚、桑、蠶謀生,魚桑文化代代相傳。與時俱進,聰敏好學的荻港人將“遺產”變“特產”,攜手走向共同富裕。
在保護中開發
“落日人家已半扉,隔籬問答語聲微。桑枝亞路蟬爭噪,一似南村割稻歸?!?/span>
循著宋代詩人王質的足跡,走在荻港村的石板路上,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氤氳的水汽撲面而來。走過白墻青瓦的民居,跨過各式各樣的小橋,便能看見茂盛的桑樹和倒映著天光的池塘。很難想象,眼前的美景也曾一度面臨消失困境。
上世紀80年代,為了快速發展經濟,荻港村民“洗腳上田”進入二產,鼎盛時期,村里曾有30余家油脂、化工企業、作坊。村民雖然富了,環境卻越來越差。
時任荻港村黨委副書記的章金財決心改變現狀。于是,他組織村民開會,自發捐款,將垃圾堆變成了荷花池,逐步恢復生態。此后二十多年間,荻港村關停一眾污染企業,修整道路民居,完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2004年,土生土長的荻港兒女徐敏利為推廣家鄉的魚桑文化,開始籌建“農家樂”荻港漁莊,并帶領團隊與政府、專家合作,推動桑基魚塘系統的“申遺”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湖州?;~塘系統躋身“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列,三年后,又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為進一步保護該系統,尤其破解退化、消減等問題,湖州市政府從立法出發,從今年2月起,正式實施《湖州市?;~塘系統保護規定》,這是當地首部圍繞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地方立法。不久后,南潯區各部門也共同發布了針對?;~塘系統的《司法保護令》。
在保護的同時,傳承其背后的魚桑文化也至關重要。有了這塊金招牌,游客紛至沓來。“掃蠶花地”、蠶歌、蠶花戲、扎蠶花、千金剪紙、“漁家樂”、魚湯飯……魚桑文化賡續千年,歷久彌新。
依照傳統,每年年底,塘里的魚拉網捕撈后,村民們就會舉行儀式祭拜魚神。待儀式結束,村民們點魚火、吃魚湯飯、喝本地特色美酒。“文化就像陳釀老酒,時間越久,香味越重。”湖州荻港徐緣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荻港漁莊)總經理倪威告訴記者,為了傳承習俗、推廣文化,荻港漁莊創設了魚文化節。
今年1月,第15屆魚文化節如期舉行,魚樂、魚歌、魚舞、魚火、魚宴、藝術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幾萬名游客,3天時間吃掉了10余噸魚。
在傳承中創新
?;~塘的魚,腥味淡,口感佳。湖州蠶絲細、圓、勻、堅、白、凈、柔,尤其以韌出名。據南潯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立群介紹,?;~塘在進行物質循環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就是魚肉鮮味足、湖絲韌性強的奧妙所在。
但在?;~塘系統傳統的生產模式下,魚、桑、蠶產量相對有限。如何滿足現代消費需求?于是,湖州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再度合力,一方面,保留傳統養魚養蠶方式,另一方面,引入先進技術設備,與傳統技藝技能相結合,既保證產品質量,又提升產量,節約勞動力。
如今,數字養魚、科學用藥的理念已慢慢深入大多數養魚戶的內心。退休后在荻港漁莊做安保工作的楊平榮,家里有50畝魚塘,飼養著“青草鰱鳙”四大品種家魚,說起新理念,頭頭是道。
“過去是低密度養魚,產量小,現在是科學的高密度養魚,在手機上就能觀測魚塘情況。你看,附近農資店建了個微信群,把周邊養魚戶都拉進來,隨時指導用藥問題。”楊平榮說著打開了手機里的智慧養魚程序,只見每個池塘的溶氧量、水溫、pH值、水深等信息一覽無余,甚至還能用手機進行投喂、增氧等操作,一旦塘內有何異常,程序會自動預警。
蠶寶寶嬌嫩,養殖時稍有不慎就會死亡。尤其是小蠶,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更高。如今,荻港村的蠶農們可以把蠶種送到小蠶共育室里,統一進行培育。得益于共育室的適宜環境,加上有專業技術人員照看,十天后,待這些蠶養壯了,再分發給蠶農養殖,既節約了人力成本,又減少了小蠶死亡率,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蠶以潔凈桑葉為食,過去天還未亮,蠶農們就得出門采桑葉,很是辛苦。劉立群告訴記者,目前,南潯區正在探索飼料養蠶的模式,將其他地區種植的桑葉做成飼料,再將飼料運回來供蠶食用。“飼料養蠶的成本比傳統方式更低,且飼料保質期長,一次性加工可儲存很久,既解決了南潯本地桑園越來越少的客觀難題,還能實現全年養蠶,不受桑樹生長周期的影響。”劉立群說。
在轉型中共富
“荻港人世代重教,認為讀書是最好的生產力,曾出過2名狀元、57名進士、110名詩人,是章鴻釗等名人的故鄉。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自己的故事?!蹦暧夤畔〉恼陆鹭斚蛴浾哝告傅纴?,在他看來,身為荻港人,必須講好家鄉的故事。
二十年前,徐敏利憑借著荻港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以及“非遺”——陳家菜技藝,一手創辦了荻港漁莊。現在,這里已成為了以魚桑研學為特色的農文旅綜合體,中外游客絡繹不絕。二十年間,荻港漁莊的工作人員從幾十人增長至600余人,90%以上都是本地人,累計發放工資、福利3億多元。
在桑果豐收的季節,荻港漁莊收購村民摘下的桑葉和桑果,做成特色湖桑茶和茶點招待游客,并通過線下和網絡渠道銷往全國各地。“以前,桑果和桑葉的價值和利潤率很低,很多都荒廢在樹上了,根本沒有人采摘?!蹦咄f,現在,漁莊制作產品需要大量原材料,村民采摘桑葉、桑果,當天就能結清貨款,“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帶動了周邊1000多名村民增收”。
抽蠶絲、捕湖魚、蚌殼畫、魚骨畫……荻港漁莊的研學產業,近幾年發展勢頭正猛。四五年時間,團隊已吸納近40名青年員工。倪威希望能將整個荻港村打造成為研學村,讓更多村民參與其中,增收致富的同時帶動村民個人素質、文化涵養等全方位提升。
“村里有很多老年人,平時除了種菜沒啥事情做。我們準備將他們發展成為研學人家,每月提供兩次專業培訓,目前共有120余戶人家參與,每戶每年能增收2萬余元?!陛陡蹪O莊辦公室主任、湖州魚桑文化研學院負責人俞峰鑫說,“比如有一門課程,就是由研學人家帶學生進行半天到一天時間的喂魚、養蠶、播種,以及學做本地特色陳家菜等,一天就能收入幾百元?!?/span>
“在荻港村,?;~塘系統對于整個農村社區有著可持續的積極影響,荻港村的農業生產和飲食文化一直保持著活力和生機。小農戶在接受培訓后,可以向研學團隊傳授農業知識和烹飪技術,身體力行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文化傳承中來,同時提高收入?!敝械罗r業中心德方副主任白閔琦(Michaela Boehme)在研學人家體驗了非遺文化、走訪了荻港古村落后表示,荻港村的發展模式值得其他國家關心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研究人員學習。
據統計,2023年,荻港村游客量突破78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和土特產銷售超億元。村子富了,青年留住了;青年扎根了,新產業興起了;新產業繁榮了,村民們的錢袋子更鼓了……魚米鄉,水成網,兩岸青青萬株桑。魚桑里的共富密碼,荻港村的1165戶村民正在共同破解。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