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產地邁向全國
河北趙縣雪花梨、遼寧盤錦大米、山東膠州大櫻桃……近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700多個農產品榜上有名。一批批名特優新農產品脫穎而出的背后,是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做出的“土特產”文章,也是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積極實踐。如今,越來越多的特色優質農產品走出產地、邁向全國,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及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
立足地方資源稟賦
相較于一般農產品,這些獲得“國字號”質量認證的農產品,不僅有顯著地域特征,還有穩定的供應量和消費市場,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也較高。
增城絲苗米、徐聞菠蘿、茂名荔枝、梅州蜜柚、連州菜心、鳳凰單叢茶、翁源蘭花……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鄉村特色產業,加快把“土特產”培育成大產業,一批批特色農產品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梅州柚子樹上盡是金黃色的柚果。好山好水出好柚,作為全國第二大蜜柚產區,梅州去年柚種植面積達65萬畝,總產量95萬噸。
在廣州,增城區絲苗米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已全部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托管、集中育秧、集中烘干,種植高端絲苗米品種。在茂名,全市85%的農戶從事荔枝生產,種植面積近140萬畝,年產量近60萬噸。荔枝全產業鏈產值超110億元,荔枝主產鎮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30%。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廣東省經農業農村部認證登記的綠色、有機、地標、名特優新農產品總量達1470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478個。如今,越來越多廣東“土特產”走出鎮村,跨越山海,進入全國市場。
產業鏈延鏈強鏈
做好“土特產”文章,離不開科技賦能。各地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延長特色產業鏈條,在種植、養殖、冷藏、加工、銷售等環節,引導企業抱團發展、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全產業鏈是推動產業全面升級的有效途徑,精深加工正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何提高農特產品的附加值,關鍵還是精深加工。貴州大力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切實把優勢做優、強勢做強。經過深加工,一件件農特產品變成高附加值的工業消費品走向國內外市場。貴州九龍天麻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把一瓶瓶的天麻酒從生產線末端搬下來。該公司是大方縣天麻加工企業之一,大方縣堅持以技術創新驅動為引領,在天麻仿野生育種與種植、精深加工上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天麻種植面積約5萬畝,現有天麻經營主體138家。在貴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一顆顆金燦燦的刺梨被加工成刺梨汁、刺梨口服液、刺梨果膏等50余種產品。從山間“野果”到致富“金果”,在盤州,一條刺梨產業鏈的日趨完善,拓寬著百姓的致富路。
長期以來,保鮮期極短是阻礙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如今,廣東在荔枝保鮮方面率先攻克了技術難題。廣東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徐玉娟介紹,針對荔枝采后保鮮、減損與貯運技術等難點,已致力攻關10余年,研發了多項荔枝保鮮技術,建立了集預冷、減菌、包裝、凍眠、貯藏等為一體的荔枝全鏈條保鮮技術體系。“我們的保鮮技術可使保存10個月左右的荔枝維持八九成風味,實現荔枝的全年上市。”徐玉娟表示,目前該項技術已經產業化應用,將大大延長荔枝保鮮周期。
做好“土特產”大文章,持續推動產業鏈條升級,必將讓“土特產”的金招牌換來“金效益”,為縣域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注入源頭活水。
拓寬銷售渠道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堅持線上線下雙向發力拓寬銷售渠道。自2014年電商助農的號角吹響,農村地區農產品通過電商的上行通道,競爭力顯著提升。如今,越來越多的高品質農產品正借助電商插上騰飛“翅膀”,更快更好地觸達到了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西部地區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淘寶上賣出了400億土特產,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這些西部省份,都是農業大省,農特產品資源豐富。從西部省份排名第一位的農產品來看,均為當地的“土特產”,比如廣西的柑橘、云南的普洱、甘肅的冬蟲夏草,在電商平臺幫助下,依托從消費端到生產端的數字化轉型,西部地區農業優勢正在被不斷放大。今年1—8月,淘寶天貓平臺農產品直播銷售同比增長33.2%。在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農產品中,直播銷售實現3倍以上增長的品類就達到了20個。姬松茸、帝王蟹、烏龍茶、山藥片、羊肉卷排在前五,增長均超過800%。
專家表示,許多農產品品牌的線上銷售渠道建設相對遲緩,普遍還停留于開設網店或是直播帶貨層面,或“零敲碎打”,或“各自為戰”。不妨建立線上全渠道銷售體系,打通微信、官方網站銷售,形成覆蓋傳統電商和新興線上渠道的全網絡一體化品牌營銷模式。線下層面,各地應支持引導名優土特產品牌多參加各類展會、產銷對接會,與全國各地產品同臺亮相,還可以在商場、旅游景點等地開設實體店鋪,提升農產品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
打響品牌建設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離不開特色農產品“金字招牌”的打造建設。做好“土特產”文章,需要加快形成“一品一標”的生產標準和溯源體系。圍繞打造優勢品牌、標準體系建設以及拓展消費市場等關鍵環節,打出“組合拳”,統籌開展品牌營銷系列活動,講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價值,助力“土特產”走向全國。
近年來,廣東加大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引導基地、企業及相關主體加入廣東“土特產”品牌體系,鼓勵生產、流通主體在產品包裝上印制廣東“土特產”品牌logo,形成“品牌+企業+產品”價值鏈。江門市新會區正在逐步探索新會柑種植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建立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體系,消費者可認準“新會陳皮”商標標識放心購買。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研究員高穎表示,我國消費者對土特產的需求已經由品質和數量并重,過渡到高度重視產品品質的階段,土特產的高端化發展可以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高品質需求獲得較強的競爭優勢。科技進步帶來的產品品質提升,品牌建設帶來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提高,以及消費者對農產品高端化、多樣化需求的增長,成為推動和拉動農產品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高端化策略則凸顯了產品特點,增強了市場辨識度,可以顯著促進土特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差異化優勢。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