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的變與不變
大陳小龍蝦垂釣帶旺鄉村游
夜幕降臨,后宅街道李祖村沒有安靜下來,反而更加熱鬧了——村民和游客紛紛趕到村里的“共富市集”。村民們在市集上忙著出售梨膏糖、鮮肉烤餅等土貨,游客忙著選購。
9月18日,中秋晚會余熱還未散去,“共富市集”緊鑼密鼓地啟動了招投標程序,15個攤位煥然一新,村民們滿懷期待參與競標,努力迎接又一個豐收的秋天。
過去一年來,義烏市委、市政府牢記囑托、實干爭先,堅持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全力推動村美民富產業興,奮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義烏樣板。義烏連續2年奪得省鄉村振興“神農鼎”,連續6年獲評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秀單位,2023年獲評全省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工作優勝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突破5萬元大關,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83。
在廣袤的烏傷大地上,“千萬工程”如一股暖風拂過阡陌沃野的每一個角落,澎湃出“萬千力量”。從城市到鄉村,從顏值到品質,“變”與“不變”間,上演著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義烏實踐。
變的是立足優勢百花齊放
不變的是系統謀劃全域推進
“千萬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人居環境整治入手,由環境之變觸發生態之變,催發產業之變,激發文化之變,促發社會之變,從而形成一場鄉村重塑、城鄉共融的社會之變。
曾經的李祖,集體經濟薄弱,人均收入只有區區幾百元。李祖村黨支部書記方豪龍記得,2003年,全省部署“千萬工程”,李祖村從拓寬村道入手,打開了鄉村振興的通道,整治村容村貌、實施“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四邊三化、一戶一宅、門前三包等,拆除高圍墻,植入鄉村美學,打造了117個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2023年,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56萬元,全年游客量達70余萬人次。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去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后宅街道以“大李祖”共富聯盟為龍頭,積極推進李祖村及周邊8個村落共同發展,探索區域聯動發展。如今的李祖村,已從一個1.09平方公里的小村子,逐漸轉變成18.76平方公里的“大李祖”。
李祖村正是我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系統謀劃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的縮影。在義烏,阡陌沃野上形成了“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風光、一域一特色”的鄉村美景。
從“小五化”到建設和美義烏,義烏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堅持全域“一盤棋”,把農村和城市作為有機整體通盤考慮,統籌謀劃環境整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工作,構建1(城區、鎮區村213個)+X(中心村74個)+Y(保留村155個)布局體系,引入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以眾創引領三產融合、城鄉融合,全市已累計創建省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398個,實現全覆蓋(農村有機更新村除外),累計建成省級未來鄉村8個,國企結對共建打造總長280公里的市域美麗鄉村大環線,基本實現了鄉村全域美麗。
今年以來,我市陸續啟動李祖、馬畈、西海3個和美鄉村先行片區建設,打造“萊山里”攝影商拍基地、上坑仁村水上星光夜肆等網紅項目。李祖片區入選國家“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馬畈片區招引九寨灣瘋狂部落主題樂園項目;西海片區雅端村列入浙江省第十二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
市級統籌、鎮街主導、村村執行,層層抓落實,匯聚起系統謀劃、全域推進的強大合力。用好“千萬工程”這把“金鑰匙”,讓“城鄉融合,美好生活”的宏偉藍圖化為現實中的生動圖景。
變的是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
不變的是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
深入領會“千萬工程”背后的實干要點,我市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重點,黨建引領、因村施策、盤活資源,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造血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民共同富裕。自2017年實施第一輪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從9.04億元提高至14.99億元。
在義烏,“‘種’出來的龍蝦‘爬’上居民餐桌,為村集體增收”的故事,口耳相傳。義亭鎮隴頭朱村立足本村實際和優勢,通過整合村內資源,建設近600畝的“稻蝦輪作”共富示范試驗基地,并注冊“蝦滿隴”小龍蝦商標品牌,舉辦龍蝦節等活動,將稻蝦種養與美食餐飲、休閑垂釣等業態深度融合,以稻蝦產業帶動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每年村集體增收超100萬元。“稻蝦輪作”模式促進了糧食增產和生態效益雙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雙增長,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夏日夜晚,位于義烏市最北部大陳鎮的上坑仁村,水上星光夜肆熱鬧非凡。數十個攤位沿河道展開,游客們享受著清涼的溪水與美食。自7月3日開市以來,這里每晚吸引數千游客。盛況不只在上坑仁村,同樣熱鬧的還有眾擁村的清水樂園、溪后村的橋洞營地納涼活動、馬畈景區的電音噴水節等景點。大陳鎮通過接駁車將這些景點串聯,形成了一條“水上共富帶”。為推動八都片區農文旅融合發展,大陳鎮提出“村村破百萬,總收入破千萬”的目標,目前,已形成眾擁村櫻桃采摘、上坑仁村水上市集等特色項目。去年,全鎮接待游客120萬人次,今年“五一”期間游客量同比增長52%。
這一年,我市大力實施農業“雙強”,完成農業產業技術團隊項目4個,建設農業“機器換人”項目23個,新增省級高品質綠色科技示范基地2家、農事服務中心項目1個、農藝農機融合示范基地項目2個,認定科技示范戶137戶。實施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4個,“康地華統食品健康產業化項目”納入省“千項萬億”工程。
這一年,我市積極念好“土特產”三字經,引導農創客、農村青年委員共同激活農耕文化、自然生態等鄉村資源。發展眾創文旅,鄉村旅游產業快速復蘇,赤岸“萊山里”、蘇溪“趣玩谷”等地成為新興打卡景點。繁榮農村電商,培育電商專業村225個,山里云銷“共富工坊”獲省級專項激勵。
這一年,我市育強產業平臺,打造生豬、鐵皮石斛2條超10億元產業鏈,培育“大陳小集”“蒲墟南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義亭鎮憑借紅糖特色產業成功獲評第二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一個個喜人的數據,顯示出義烏鄉村產業發展的成果:我市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95個,實施幫扶項目48個,2023年低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9元,增速14%。2024年新增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63個,村集體每年預計可獲益6314萬元。截至8月底,全市有91.4%的村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其中41.4%的村超過100萬元。
項目建設支撐產業發展,產業振興生發內生動力,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變的是村居環境持續改善
不變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城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是“千萬工程”重塑鄉村的要義之一,也是其穿過歷史長河,彰顯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密碼。如何持續提升鄉村的吸引力?義烏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入手,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域推進向美而行,加快提升村莊風貌、田園風貌和精神風貌。
走進上溪鎮苦竹塘村,青石板鋪就的古道綿延悠長,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盡顯傳統民居的美學特征。2023年,苦竹塘村古建筑修繕項目、房屋整治項目正式啟動,施工過程中,上溪鎮將傳統村落保護與促進鄉村振興、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緊密結合起來,在保護、修繕古民居群的同時,積極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挖掘非遺文化資源、探索旅游多元化發展路徑,既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又實現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美食小吃街、巧克力藝術體驗中心、7喜工坊、1488藝術露營基地等項目落地簽約,與苦竹塘村共同打造一個集藝術、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鄉村綜合體,讓游客在這里體驗民俗風情,留住鄉愁記憶。
苦竹塘村的蝶變并非個例。赤岸鎮萊山村大力實施村莊整治和環境美化,把集中豬欄、旱廁等影響環境美觀的設施拆除,煥然一新的村莊與周邊山水渾然天成,宛若畫作中的世外桃源。村兩委聚焦農戶庭院場地多、閑置率高、群眾缺少再利用的實際情況,按照“一村一特色”理念謀劃文旅項目,啟動萊山里攝影基地的建設。萊山里攝影露營基地開門迎客以來,陸續吸引一大批攝影發燒友前來采風,村里也開始有了煙火氣。隨著一張張萊山村美圖刷屏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一些服裝、婚慶、汽車品牌商主動找上門來,要租該村的“風景”拍攝外景廣告,高峰時一天租金能達上萬元。截至2023年12月底,萊山里攝影露營基地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接待公司、研學、親子團建活動超100組,營業額約180萬元。
和美鄉村,美在風貌,更美在百姓心里。我市統籌整合村落生態、人文、歷史資源,完成農房結構、功能、風貌等改造,同時積極探索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機制,通過農房周邊捆綁式激活、傳承創新接力式激活等模式,開展農旅養老養生綜合體建設,實現農房融合化開發提升。經過近5年的深化探索,我市累計啟動有機更新村126個,拆除舊房3.7萬宗,完成建房用地分戶審批3萬戶,審批面積5000畝,村集體通過有償使用、有償選位等方式,累計收取收益近200億元。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9550宗,宅基地面積1740畝,建筑面積381萬平方米,培育農村電商村225個,是全國最大的電商村集群。2023年,全市442個行政村年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50萬元,近半數村達到了100萬以上,農村產業愈加豐富,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逐綠前行,步履不停。“千萬工程”,造夢鄉土、造美鄉村、造福鄉民。在“千萬工程”指引下,義烏的和美鄉村正以一種全新姿態迸發新活力。(余依萍)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